孔 竣
人口老龄化是当下需要积极应对的一个现实课题。推动老年人从“被动养老”转向“主动乐为”,让老年群体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不仅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还能为破解老龄化问题提供一条兼具温度与实效的新路径。
打破年龄偏见,重塑“银发价值”认知。在传统观念中,老年人常被贴上“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标签,如今,越来越多实践正在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在城市社区,退休医生自发组建健康服务队,每周定点为居民义务测血压、讲解养生知识,用专业知识守护邻里健康;在乡村学校,退休特级教师开设“银龄课堂”,将数十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这些生动场景证明:年龄从来不是能力的“天花板”,而是经验的“蓄水池”。老年人身上所蕴藏的技能、智慧与热忱,恰似陈年佳酿,历久弥香。
盘活“银发”资源,激活社会发展新动能。老年群体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善用其所长,便能释放出巨大能量。在中小企业中,退休的科技工作者组成“银发智囊团”,以扎实的技术功底助力企业攻克难关;在非遗工坊里,老手艺人悉心传授剪纸、刺绣、陶艺等技艺,让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在“传帮带”中得以延续;在社区治理一线,退休干部、老党员牵头成立“夕阳红调解队”,用人生阅历化解邻里纠纷,让社区更和谐。当“银发智慧”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不仅能实现“知识不断层、技艺不失传、精神不息灭”,还能为社会发展注入独特的“银发”动能。
构建长效机制,传递社会文明温度。要让“银龄力量”持续发光,不能仅靠热情,还需要制度保障与人文关怀双管齐下。一方面,可建立“时间银行”机制,将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转化为未来可兑换的养老服务积分,让“今日奉献”与“明日受助”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搭建“银龄人才库”,精准登记老年人的特长与服务意愿,再对接企业、社区、学校等需求方,实现“人尽其才”。回溯历史,汉代推行“三老”制度,选拔德高望重的老人参与乡里教化;唐代设立“致仕官”荣誉体系,鼓励退休官员为朝政建言献策。古今对照可见,唯有建立起“老有所为”的长效机制,才能让老年群体真正从社会发展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贡献者”与“受益者”。
银龄闪耀处,文明生生不息。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8亿。这股“银发浪潮”既带来挑战,也蕴含机遇。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既要筑牢养老保障的底线,又要积极搭建“老有所为”的广阔舞台,为老年人创造参与社会、实现价值的多元途径,将“银龄力量”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澎湃动能,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新时代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