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海子镇,是被金色点亮的。
2025年9月26日至27日,乌蒙山深处,微洱河畔的海子镇,被一片金黄的苞谷林环抱。刚平整的上坝田成了天然舞台,四里八乡的农民聚在这里,唱歌、跳舞、斗羊、抓鸡……欢庆海子镇历史上首个“农民丰收节”。
海子镇隶属于彝良县,因早年积水成沼、茅草丛生,故得名“海子”。这里最高海拔2698米,最低海拔1178米,兼具亚热带与温带气候特征。微洱河蜿蜒19公里,流域面积达102平方公里,滋养着9个行政村、近3.5万人口。玉米、马铃薯、大豆、辣椒、燕麦在此生长,烤烟、天麻、花椒亦能扎根。山间出产竹笋、板栗、猕猴桃、八月瓜,生猪、山羊、土鸡散养其间。物产虽丰,却始终未成规模。
像海子这样的村庄,在中国西部并不罕见。它们静默地存在于山河之间,资源分散,产业薄弱,年轻人外流,乡村活力有待激发。如何让这样的地方办出一场有生命力的丰收节?如何让农民成为节日真正的主角?这是我们此行关注的重点。
活动现场,50岁的陈庆会穿梭在人群中,步伐快,话音亮。她身穿一件素色上衣,外搭一件绿色马甲,头发利落地扎在脑后。作为“乡音助农协会”的发起人,她带着20多位会员,从场地布置、节目协调到物资调度,忙得脚不沾地。
陈庆会是海子镇中沟村人,尽管丈夫在农信社工作,家庭本可衣食无忧,但她不愿“闲着”。经济独立,是她一直以来的追求。2004年,陈庆会独自前往昆明做服装生意。直到2017年,为照顾老人和孩子,她才从昆明回到海子,重新出发。
从大城市的忙碌到小村庄的宁静,陈庆会没有无所适从,而是发挥所长,做起手工布鞋。10多岁时,心灵手巧的她就曾给父母做过布鞋。如今,她组织起村里的留守妇女一起做布鞋,统一回收、销售。
2020年冬天,她偶然把制作布鞋的视频发上抖音,没想到一炮而红。全手工的棉鞋、布鞋,一针一线,耐穿实用,不仅国内订单源源不断,还卖到了美国、南非、英国。
“我一开始只是想试一试,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喜欢。”陈庆会说。她没学过拍摄,也不懂剪辑技巧,镜头还有些晃动,但视频里那份真实与质朴,恰恰打动了屏幕另一端的人们。
孩子到彝良县城读初中后,陈庆会在县城租了房,也开了店。尽管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她却始终没有忘记海子的乡亲,从没真正离开过海子。她说,从荞山嫁到中沟,她早就把自己当作海子人了,作为一个“守村人”,她感到很自豪。在筹备海子“农民丰收节”的一个月里,陈庆会每天早上从县城赶到36公里外的海子,完成当天的工作后又乘车返回县城。
她爱唱山歌,喜欢缝布鞋,还把一些能歌善舞的乡村文化能人聚在一起,通过抖音直播带货。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什么作用,陈庆会还没有想清楚。云南民族大学派驻海子镇中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崔哲豪则认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用风干了的谷草装饰的背景墙上,“每个人都该有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15个字十分醒目。这或许就是像陈庆会一样的无数普通农民用一生书写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