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10月21日

对话陈庆会//每个人都该有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记者 谭光吉 曹阜金 李明坤 汪 舒 文/图

海子丰收节上横空出世的乡音助农团队

记者:9月26日,海子镇2025年庆丰收暨云南民族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共促乡村振兴科技、文化“三下乡”活动在海子社区上坝田拉开帷幕。我们注意到,海子镇乡音助农理事会承办了本次活动。作为该理事会的负责人,请你介绍一下本次活动的有关情况。

陈庆会:这是我们海子历史上第一次举办自己的农民丰收节!场地就在海子社区的上坝田,是刚平整出来的,金黄的苞谷林就是现成的背景板。活动可多了,有文艺演出、才艺表演、农特产品展示和评选、篝火晚会、长桌宴、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还有剥玉米、剥笋子、纳鞋垫、扭扁担、掰手腕、赛山歌、斗羊、蒙眼抓鸡、蒙眼捉猪、搬运玉米等富有生活情趣的项目。两天的时间,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广。不只是海子社区的群众,海子镇9个村都派代表来参与,周边乡镇的群众也来摆摊设点。活动还吸引了贵州威宁,云南镇雄、昭阳、大关等地的游客,每天参与人数超过5000人次,那个热闹的场景,好久没见过了。

记者: 听起来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这次的丰收节与其他的丰收节有什么不同?

陈庆会:最大的不同就是,这次是“群众的事情群众办”。8月15日,我们和云南民族大学派驻中沟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崔哲豪、镇上的主要领导一起商量,提出想办一个丰收节。定位从一开始就很明确,政府帮我们打好基础——平整场地、搭建舞台,剩下的由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我们协会承办。从策划、布置,到组织参与,基本是乡亲们自己动手。

你看到路两边那些整齐的谷草捆了吗?那是大家从地里收来,亲手立起来的。那些装饰用的大南瓜、红辣椒、玉米棒子,都是各家各户从自己屋里搬来的。竹竿是现砍的,谷草是现割的,打卡点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设计出来的。连中心学校、幼儿园的老师都主动来帮忙,指导怎么布置更好看。前前后后忙了一个月,才把这片田打造得像个大舞台。

另一个就是特别“接地气”。剥玉米、剥笋子、纳鞋垫、扭扁担、掰手腕、蒙眼捉鸡、蒙眼抓猪、斗羊,这些有趣的项目,大家玩得很开心。再一个,经费都是大家凑的。镇上的企业,出500元不嫌多,出100元不嫌少,最后总共凑了3万余元,交给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钱虽不多,但把事情办成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心齐!

记者:海子乡音助农理事会在这次活动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个协会是在什么背景下成立的?“乡音”这个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陈庆会: 协会是今年3月才开始筹备的。我这个人爱唱山歌,之前做电商卖布鞋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发现,海子镇藏在深山里,没什么大产业,但山货不少。老百姓自己吃不完,想卖出去又没门路。同时,镇上还有很多能歌善舞、会吹拉弹唱的文化能人。我就想,能不能把这些人聚到一起,利用抖音这样的平台,一边宣传海子的风土人情,一边帮老乡们把农特产品销售出去。这就是协会成立的初衷。

取名“乡音”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在我们本地话里,“乡音”和“便宜”发音很像。我们协会从老乡手里收来山货,基本上是按成本价卖出去,不图赚钱,就图货真价实,帮乡亲们解决点实际困难。这两天,我们加工的红薯粉、燕麦炒面、洋芋粉、苞谷面、核桃,已在线下卖了1万多元。第二层就是字面意思,家乡的声音。我们都是海子人,说的是家乡话、唱的是家乡调,这份乡情乡音,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当镇上把承办丰收节的任务交给我们协会,20多名会员干劲十足。大家既是演员,又是组织者,还是志愿者。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看到活动这么成功,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从服装销售到抖音带货的励志人生

记者:听你说话,看你做事,感觉你和很多人印象中的农村妇女不太一样。能简单分享一下你的个人经历吗?

陈庆会:1975年,我出生在荞山,那地方山高坡陡。家里穷,初中毕业就没再念书了。从小就跟着父母学做针线活,也跟着唱山歌。后来嫁到海子镇中沟村,就成了海子人。我丈夫在农村信用社工作,按理说,我可以在家相夫教子,过着安逸的生活。

记者: 确实,以你的家庭条件,你本可以过得很轻松。为什么选择走出家庭,自己去创业打拼呢?

陈庆会:我天性就好强,闲不住。总觉得女人也得有自己的事业,要自强自立,自己赚钱自己花,心里才踏实。这样也能让家里老人过得更好,比如带他们出去旅游。一句话,我想要经济上的独立。所以,2004年,我就去了昆明,在老螺蛳湾做服装批发,后来搬到了新螺蛳湾,有几个铺面。收入不算特别高,但日子过得特别充实。

记者: 后来是什么契机,让你从服装生意转向了电商,还在抖音上成了“网红”?

陈庆会: 2017年,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我从昆明回到了海子。真正的转折点是在2020年冬天,我无意中把自己做布鞋的过程拍成视频发到抖音上。没想到一下子火了起来,一发不可收拾。在抖音平台上来找我买布鞋的人很多,有本地的、外地的,甚至还有国外的客户,美国、南非、英国等国都有人下单。我发现,电商这条路在山里也能走通。我就想,海子有这么多好东西,老百姓自己吃不完,烂在家里多可惜。于是,我开始尝试在抖音上不只卖布鞋,也推广我们山里的天麻、山羊这些特产。有时候,一个视频流量能有100多万,一天就能卖出去上千斤天麻,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我拍视频没什么技巧,就是真实,亲力亲为。我卖的东西也必须货真价实,这样才能让顾客放心。记得有一次,我拍了几只自家养的羊,视频一发,很快就卖完了。但订单还是不断涌来,我不得不赶紧下架那个视频。

记者: 在带动乡亲共同发展方面,你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吗?尤其是如何帮助那些留守妇女?

陈庆会:做产品一定要讲品质,格局要打开。我的抖音号叫“彝良庆会百货”。为了照顾在县城上中学的孩子,我在县城开了一家店。布鞋火了以后,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就组织移民集中安置点和海子镇的留守妇女一起来做,纳鞋底、做鞋帮,长期参与的有100多人,最多时有200多人。一双鞋能卖200多元,做得多的,一年下来能赚2万多元。看着她们能靠自己的手艺赚钱,在家里腰杆也挺得更直了,我特别高兴。

我觉得,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海子有才艺的人很多,所以我才想着成立协会,把大家都发动起来,一起学拍抖音、一起做电商,人多力量大嘛。这也正是我今年初筹备成立乡音助农协会的原因。

记者: 我们在中沟村的展位上看到一款“中沟洞藏酒”,品质似乎很不错。您对家乡未来的产业发展有什么看法?

陈庆会:是啊!在云南民族大学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我们中沟村正在探索产业化的路子。我们这里有一个天然的山洞,洞藏条件好,水质也特别甜,非常适合酿酒。现在,中沟村已获得省级、市级的示范合作社称号,还是“云药之乡”。我个人也考取了酿酒师、品酒师资格,正在准备考调酒师证。我们的洞藏酒口感很醇厚,有人说有点喝五粮液的感觉呢!只有把产业做起来,家乡的乡村振兴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我很愿意为这件事出一份力。

用文化力量促进乡村振兴的海子样本

记者:云南民族大学派驻海子镇中沟村的驻村工作队,在此次活动中承担了什么角色?你认为这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

陈庆会:云南民族大学挂钩帮扶海子镇已经10年,每年都会派出10名队员驻村,第一书记崔哲豪就是今年轮换下来的。据了解,彝良县与云南民大附中合作创办云南民大附中彝良高级中学后,实现了“低进高出”的教学成果,2024年彝良县高考上线率达82%。云南民族大学先后投入资金2000万元,帮助海子加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采购海子的农特产品作为职工福利,用另一种形式帮助群众增加收入。

崔哲豪说,进入“十五五”时期,他们计划采用“教育+科技+产业”的模式,把海子作为一块“试验田”,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农业发展。今年恰逢帮扶十周年,新轮换的驻村队员都是音乐、文艺等专业的年轻干部,就是希望从文化层面入手,推动从“富口袋”到“富脑袋”的转变。

海子镇资源禀赋不佳,区位优势不明显,“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一度比较突出。8月中旬,我们商量举办丰收节的时候,崔哲豪就指出,农民丰收节自带传播属性和拉动效应,既能让外界了解海子,也能在未来形成稳定的需求和消费,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于是,活动就定了下来。

记者:驻村工作队是怎么参与这次活动的?你怎么看待海子农民丰收节?

陈庆会:崔哲豪在学校教的是音乐专业,所以主要负责指导乡音助农协会完成文艺节目的编排和组织。他以“脚印沾满泥土、汗水浇灌希望”为主题,为这次活动创作了一首名为《你我同行》的歌曲。

在我看来,海子镇的这次丰收节,可能是我见过的最纯粹、最本真的农民丰收节。政府除了完成前期的基础工作外,整个节日的氛围营造、活动组织,几乎都是群策群力,由当地的干部和群众自主完成。大家自编自导自演,真正把自己当成主人,把村庄当作舞台。群众的内生动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可以说,我们初步探索形成了一个“用文化力量促进乡村振兴”的海子样本。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海子镇党委和政府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你们是如何协同配合的?

陈庆会:海子镇党委书记铁盛春到海子工作刚满一年。她到任以后,重点抓了集镇改造和管理工作,集镇面貌从原来的脏乱拥挤变成了现在的焕然一新,大家心里都很认可。但干群关系和群众观念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她说举办丰收节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融洽干群关系的一个有效抓手,所以我们协会参与谋划了这次活动。

在整个过程中,政府刻意“退后一步”,只负责用项目资金修通道路、平整场地、搭建舞台,然后把活动的自主权完全交给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文化协会。这样做的结果是,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全面激发出来。理事会自筹3万余元经费,便成功举办了一场吸引5000人参与的活动。这充分体现了“群众有需求、政府有引导”的双向奔赴。

这虽是一场“小活动”,但搭建了一个基层治理的“大舞台”。通过思想引领和情感联结,村民自发参与,获得了强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以往“干部唱独角戏”、群众参与度不高,到如今实现了村民自信、自主、自治,真正体现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说,老百姓在乡村大舞台上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和表达,收获了喜悦;政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方式,收获了发展的信心。

记者:这次丰收节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下一步,你们有什么打算?

陈庆会:作为土生土长的海子人,我打心底里愿意为这片生我养我的地方挑起一点担子。这次活动期间,我们协会还在筹备阶段,没有经费,我就自己带头赞助了一部分。看到幼儿园教师罗静那些年轻人,又策划亲子活动,又表演节目,还参加篮球比赛,累得筋疲力尽却毫无怨言;看到协会成员们忙着拍抖音、卖特产,乐在其中……我虽然忙得连自己发视频的时间都没有,但心里感到特别满足和充实。

要说遗憾,就是筹备时间还是紧张了些,很多好的想法没来得及实现。协会刚起步,我现在还是一个人拍抖音,没有专业团队支持。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已经有不少会员在我的影响下,开始运营自己的抖音账号了。我们坚信,通过这种形式,一定能更好地把海子宣传出去,把老乡们的农特产品销售出去。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每个人都该有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接下来,我们会认真总结经验,更主动地参与下一个丰收节的规划和筹备,把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丰收节的热闹已然散去,微洱河重归宁静。但有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协会成员脸上的光彩,乡亲们话语里的自豪,以及那片被汗水与欢笑浸润过的土地,都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道理:乡村振兴,终究是人的振兴。当每一位农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无论是真实的田地,还是精神的寄托——希望,便会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