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昭通:应急广播筑起防汛救灾“声”命防线》
深夜的“叫醒叫应”机制
7月9日0时,威信县面对突然激增并覆盖全县的超强降雨,经威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现场研究同意,立即启动县应急广播平台,在全县播出应急叫醒信息。 这个不眠之夜,广播声划破雨夜的宁静,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力量。
凌晨3时30分至5时01分,威信县应急广播平台向乡、村、组循环播出应急叫醒信息:“紧急通知,因持续超强降雨,请广大人民群众相互叫醒,相互转告,立即撤离到安全区域,有情况请拨打电话6125946。”
6时03分至6时55分,威信县应急广播平台再次向乡、村、组循环播出应急叫醒信息:“紧急提醒,因超强降雨不断持续,易发灾情,请广大人民群众相互叫醒,立即撤离到安全区域,等待救援,有困难请拨打电话6125946。”
信息播发覆盖976个应急广播终端,成功助力全县夜间紧急转移群众335户1246人。群众普遍反映:“广播唤醒熟睡人群,老人小孩都懂,有困难还可以通过救援电话寻求帮助,真是生命安全的‘守护者’。”
夜间叫应机制是应急广播体系中最关键且实施难度最大的环节。在深夜暴雨等紧急情况下,常规通信手段难以唤醒已入睡的群众,而应急广播系统通过高音喇叭可实现高效信息覆盖,真正打通预警发布的“最后一公里”。
应急广播系统的覆盖与运维
终端平均在线率稳定在95%以上——这一数字背后是昭通市对应急广播系统运维的坚实保障。
为确保应急广播终端覆盖,昭通市投入了大量资源。全市先后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全面实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建成市级平台1个、县级平台11个、乡级前端150个、村级前端1406个,部署终端1.25万余个,与47个横向部门完成对接,建设完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应急广播体系,实现全市所有县、乡、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灾害事故多发易发地区和乡村治理重点地区全覆盖。
为确保应急广播系统稳定运行,昭通市将应急广播运行维护管理纳入公共服务保障范畴。 市财政每年安排市级应急广播平台运行维护费60万元,并统筹资金对县级应急广播体系运行维护予以补助。
今年以来,全市11个县(市、区)通过应急广播平台播发预警类、救援类、恢复类应急信息1239条次,播发应急科普信息1426条次,播发日常宣传21352条次。 在防灾减灾、气象预警、社会治理等工作中,应急广播充分发挥了宣传教育直达群众耳朵的独特作用。
应急广播的多场景应用与成功案例
昭通应急广播秉承“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理念,功能不局限于灾时预警。在日常工作中,它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综合效益最大化。
在“7·09”特大暴雨期间,应急广播不仅播发预警信息,还有序播发科普内容。威信、镇雄等县应急广播平台播发《山洪灾害应急避险知识》《山体滑坡应对措施》等应急科普知识54条,助力提升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受低涡切变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9月16日至18日,盐津县出现持续性降雨,其中最大降雨量为199.8毫米。盐津县气象台先后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Ⅱ级预警、山洪灾害风险Ⅱ级预警等6条预警信号。应急信息产生后,县气象局通过应急广播前置机编辑生成语音内容,经报审后,先后通过应急广播向指定区域播发,提醒群众做好防汛减灾工作。9月18日9时许,柿子镇岔河村五户长李泽康开展雨后排查,发现该村新场村民小组隐患点有发生滑坡、泥石流的迹象,立即报告岔河村委会,柿子镇及时组织镇、村两级工作人员,对受影响区域的12户44人紧急转移避险。次日6时40分,该地灾点便发生了泥石流灾害,塌方量超10000立方米。由于预警及时、转移果断,未造成人员伤亡。
应急广播的成效与社会影响
今年入汛以来,昭通市通过应急广播累计播发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369次,共助力转移群众3.26万人。 特别是“7·09”特大暴雨灾害中,应急广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全省范围看,截至9月底,云南省通过应急广播共播发应急信息4742条,帮助10余万人次提前转移避险,形成了81个典型案例,其中昭通就有24个。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生命的安全保障。
应急广播的成功实践获得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央视《新闻直播间》《24小时》等权威媒体纷纷报道了昭通应急广播的经验。 昭通市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工作案例被国家广电总局推广;彝良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经验入选全国十佳案例,威信县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案例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应急广播不仅成为灾时的“警报器”,还是平时的“宣传员”和灾情现场的“指挥棒”。它已经融入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成为党委和政府连接群众的重要桥梁。
“当时我们一家都睡得很熟,听到广播发布的‘紧急通知’后,我们立即起来叫醒邻居转移。好在转移得及时,真是救了我们的命!” 威信县扎西镇小坝村村民张安贵回忆起那个雨夜,仍心有余悸。
风雨过后,生活重归宁静。但应急广播的建设与守护不会停止。它已然成为昭通应急救援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未来将继续用最响亮、最直接的声音,为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人民筑起一道坚实的“声”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