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常开俊 安德立 徐 鸿
今年入汛以来,昭通市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强降雨天气过程,防汛救灾形势一度十分严峻。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中,一套覆盖城乡的应急广播系统,成了传递预警信息、守护生命安全的“最强哨音”。据统计,全市通过1.25万余个应急广播终端,累计播发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369条次,助力转移群众3.26万人,在防汛救灾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山峦深处的村庄里,广播声穿透雨夜,成为生命安全的守护音。今年7月,昭通市遭遇多年不遇的特大暴雨,降雨量连续突破历史极值。威信县最大降雨量达254.4毫米,刷新该站点自1958年建站以来的单日最高纪录。
凌晨3时30分,当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威信县应急广播平台已启动最高级别“叫醒叫应”机制。 7月9日3时30分至6时55分,威信县应急广播平台向全县循环播发应急叫醒信息,及时唤醒熟睡群众,助力转移群众1020户3652人。
“紧急通知:因持续超强降雨,请广大人民群众相互叫醒,相互转告,立即撤离到安全区域。” 这样的广播声在威信县扎西镇的雨夜中反复回荡。
暴雨中的生命警报
7月8日至9日,昭通市遭遇大范围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袭击。 持续强降雨导致4个河道站点超过警戒水位、3个站点超过保证水位,部分区域发生严重洪涝和地质灾害。
面对严峻汛情,昭通市广电系统迅速启动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专项工作预案。 镇雄、威信、彝良、永善、盐津等县气象局通过应急广播播发暴雨、山洪及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23条,累计转移群众9759人。
在7月9日昭通市防汛减灾救灾紧急会议上,市委书记苏永忠对应急广播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特别是在凌晨时分的预警信息,成功叫醒了熟睡中的群众,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人员伤亡。
按照“横向打通、纵向贯通、精准高效、安全可靠”的原则,昭通市突出事前、事中、事后3个阶段,分级分类播发预警、救援、恢复3类应急信息,推动应急广播大喇叭在防汛救灾工作中切实发挥效能。
应急广播不仅播发预警信息,还有序播发科普内容。威信、镇雄等县应急广播平台播发《山洪灾害应急避险知识》《山体滑坡应对措施》等应急科普知识54条,助力提升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1262”预警叫应机制的关键作用
昭通市应急广播的高效运行得益于精准执行的“1262”预警叫应机制。 这一机制是云南省防汛救灾的重要创新,强调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
该机制要求强降雨前12小时、6小时、2小时分级预报预警,为群众转移争取时间。 昭通市气象台提前预报此轮强降雨过程,开展“递进式”服务,发布《重要天气预报》及各类预警信息10条,发布“1262”精细化预报专题17期。
7月8日20时25分,彝良县角奎街道龙石村接到上级应急信息后,立即向街道带班领导汇报,确定应急广播喊话内容后,村支书顾雍在8日21时50分利用应急广播前端通知全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 次日9时10分,彝良县牛街镇南厂村也通过应急广播前端通知群众紧急避险。两村45个村民小组263户869人成功转移。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