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云明
作家简介:
汤云明,当代作家、诗人,云南省作协会员、昆明市晋宁区作协副主席。汉族,1973年出生,199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出版诗歌集《岁月之上》、散文随笔集《随言散语》、长篇历史小说《清臣汤曜》等多部作品。
认识大山包,是从听说黑颈鹤的故事开始的。初秋,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面积达390平方公里,被冠以“国际重要湿地”“中国黑颈鹤之乡”等称号。虽然还没有到黑颈鹤来此过冬的时间,但初秋的大山包和我想象中的一样美,主要景点有玻璃跳台、鸡公山、跳墩湖(跳墩河水库)、仙人田、大海子等。
摆渡车爬坡上坎,慢慢进入高山草甸和广袤湿地的怀抱。一路上,只见牛羊和马匹正悠闲地啃食着牧草。经过一个夏天的水草滋养,此时正是牛肥马壮的时节。放牧人身披高寒山区特有的既保暖又防水的羊毛毡子在附近守候着。各种形态、各种颜色的野花在草甸上自由开放。田地里的玉米已经成熟,南瓜遍地,果实坠枝,一派丰收景象。当地村民说,松树林子里还有不少野生菌,如果有时间可以体验一下捡菌子的乐趣。
大山包保护区内的山体高差大,具备良好的飞跃条件。玻璃跳台海拔3200米,跳台下方的崖壁垂直落差逾2500米,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适合翼装飞行的场地中落差最大的地方。站在玻璃跳台上,即使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峡谷里的雾气也一波一波地往上涌,时而遮蔽了眼前的世界,人就像在云里雾里飞舞;时而云开雾散、视线通透,悬崖、森林以及山下宁静的村庄、峡谷里奔腾的牛栏江一览无余。人们频频按动手机或相机的快门,将此刻悬于云端的心跳与峡谷盛景一同定格。
接着,摆渡车又把我们拉到了跳墩湖。跳墩湖于1981年建成,总库容1193万立方米,是下游炎山、田坝等乡镇的核心水源地。这里分布着众多沼泽池,泉眼出水量大且四季奔涌不息,为大山包湿地的存续提供了水源保障。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大山包成为摄影家、画家和文学家的创作天堂。
到了跳墩湖,摆渡车就不能再往前走了,想去看鸡公山的雄姿,就得沿山路和栈道步行两三公里。当然,这不是一段无聊的旅程,一路跋山涉水吃过的苦,终会成为拥抱美景时最生动的注脚。
鸡公山因为形状极像雄鸡傲首鸣唱而得名,它的雄奇险峻尽显乌蒙山磅礴雄浑的阳刚之气。站在鸡公山巅,看云海翻腾、佛光隐现,望两江奔流、峡谷纵横。独特的地理条件在此编织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象画卷,沉淀出“隔峡可对歌,见面走一天”的人文韵味。
我们到来之前,当地已持续下了好几天雨。尽管当天天气转晴,但山里水汽依然氤氲,在阳光的照射下,水汽蒸腾形成的浓雾成片上升,直至被风吹散于天际。当一片浓雾褪去,阳光洒落峡谷,景致瞬间清晰可辨,人们纷纷抓紧时间拍照赏景;与此同时,另一片雾气正于谷底悄然凝聚、缓缓升腾。在观景台上,我们目睹着这雾气消长的循环场景,心中满是期待与遗憾交织的复杂情绪。
接着我们来到仙人田。仙人田是亚高山草甸形态的代表,纯净幽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望无际的草场上,野花摇曳,一阵风吹过,便可看到碧色连天。有时候还能听到牧笛声,此情此景,让人恍若置身塞外,以为到了蒙古大草原或是青藏高原。此时,完全可以套用那句网络流行语:“不是北方大草原去不起,而是大山包更有性价比。”
黑颈鹤作为大山包的“贵客”,是世界上唯一栖息于高原湿地的鹤类。它们在青藏高原的沼泽间繁衍后代,每逢秋冬便南迁到云贵高原越冬。这种珍禽既以水生植物群落为食,也偏爱田地里的洋芋、萝卜,偶尔还会捕食小鱼、泥鳅、螺蛳等。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来不过九月九,去不过三月三”,说的正是黑颈鹤每年农历九月初准时从青藏高原飞抵大山包越冬,至次年农历三月初必定启程北返的迁徙习性。
黑颈鹤奉行“一夫一妻制”,其生死相依、白头到老的生活习性,在动物界少有。这里的人们长期与黑颈鹤相处,早已形成深厚的“人鹤情缘”,爱鹤、护鹤成为当地人最朴素的生态观念。村民因黑颈鹤的到来有了旅游收入和生活乐趣,黑颈鹤也因村民的爱护得以繁衍生息。每年寒冬时节,黑颈鹤觅食困难,村民和志愿者都会自发地为它们投喂食物。
其实,大山包的美不仅仅在景区范围内,还在于这里的民族风情和一路上的风景。在从山底一路爬坡盘旋上山的行程中,公路两旁到处是清澈的溪流和高山草甸风光,还有不少游客在附近露营。
当我们游完景区准备下山时,一阵鞭炮声混着欢快的唢呐声从村落里传来,循声望去,原来是这里的一户彝族人家在为新建的房屋举行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