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 娟 刘兴刚)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今年以来,昭通市应急管理局紧紧围绕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的核心任务,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
在安全生产领域,昭通市深入开展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市级年度52项任务已完成43项;全市排查出的1940项重大事故隐患,已完成整改1842项。通过对重点行业领域实施重大风险“清单式”精细化管理,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0%,并且已连续106个月未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面对今年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的严峻考验,昭通市防汛度汛工作经历了巨大挑战。今年平均降水量较去年同期偏多,超过200毫米,导致17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严重。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意识,精准落实“1262”预警叫应机制,并通过建立“五个精准到户”的责任体系,将干部包保、预报预警、避险转移等措施直接落实到户、责任到人,有力打通了基层防汛减灾的“最后一公里”,最大程度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森林草原防灭火方面,全市设立了650个防火检查站,近4万名护林员累计巡山护林达330万人次。通过严格的火源管理和高频次的培训演练,本防火期内,卫星热点数量同比下降超过27%,未发生森林草原火灾,防火形势总体平稳。
与此同时,地震灾害应对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的专项规划正力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各县(市、区)正结合实际制定地震防范手册。通过常态化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和“第一响应人”培训,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坚实的基层基础是应急管理体系的关键。全市将防灾减灾救灾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构建了“县指挥、乡调度、村组织”的三级高效组织体系,依托5.3万名“一长四员”基层力量,织就了一张密实的防灾减灾“微网格”。同时,通过制定完善各项工作手册和响应流程,并着力构建“1143”防汛应急指挥体系,实现了应急指挥调度的规范化、高效化。
在应急保障能力方面,目前省、市、县、乡四级储备的救灾物资总数超过38.7万件,总价值7500余万元,可基本满足7万人的紧急转移安置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昭通创新推行政策性巨灾保险,自推行以来已累计赔付640万元。凭借在这一领域的先行探索,昭通市于2024年成功入选全国“灾害救助+金融保险”16个试点州(市),也是我省唯一入选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