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坐一圈,摆一摆“龙门阵”,聊一聊烦心事,议一议发展路。在水富市向家坝镇,“坐斗摆”村民议事堂正悄然改变着乡村治理的面貌。从照亮夜间出行的百盏路灯,到优化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从化解猕猴桃基地边界纠纷,到盘活荒地发展魔芋产业……曾是村民闲谈歇脚的场所,如今已蝶变为集思广益、排忧解难的议事平台,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近年来,向家坝镇坚持党建引领,以“坐斗摆”村民议事堂为载体,围绕“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议后怎么办”进行深入探索,创新推行“四议工作法”,构建起涵盖议题收集、梳理、议事、办理、跟踪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真正让村民“说事、议事、主事”,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村级议事协商模式,走出了一条基层治理新路径。
“坐”得下来,才能“摆”得透彻
“坐斗摆”村民议事堂的诞生,藏着对乡土人情的深刻洞察。向家坝镇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与四川宜宾隔江相望,受巴蜀文化影响,这里的群众喜欢围坐一起“摆龙门阵”。基于这一生活习惯,镇里从方言中汲取灵感,取其“围坐畅谈”之意,将“摆龙门阵”的烟火气转化为议事协商的生命力,“坐斗摆”村民议事堂由此应运而生。
如何让村民愿意“坐”下来、乐意“摆”出来?一个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场所至关重要。向家坝镇坚持“三不两简”原则,因地制宜,依托党支部活动室、农家院坝、活动广场等村民常聚场所,科学布设“坐斗摆”村民议事堂27个,让村民在熟悉的环境中畅所欲言。
每月15日是水东村固定的议事日。这一天,村民们早早地聚在“坐斗摆”村民议事堂,20余名代表围坐一圈,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围绕村民关心的实际难题展开讨论。“大桥组到田板组的自来水管道破损严重,部分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议事成员认真倾听、仔细记录,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大家的诉求。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解决方案逐渐清晰:先由议事成员排查破损原因,再向村委会申请支持。村委会当天响应,动用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试点资金更换破损管道。仅用3天时间,新水管便铺设完成,村民重新用上了“安心水”。
“我们将村民小组长、微网格员、‘法律明白人’、乡贤能人、致富带头人纳入议事主体,每户推选代表参与。会议内容除了干群议事、工作通报外,还融入了理论学习。每次会议都根据议题,邀请挂村领导、驻村干部参加,通过现场解答、政策宣讲等方式服务村民。”水东村党总支书记介绍道。“坐斗摆”让干部和群众在拉家常中讲政策、解矛盾、谋发展,这种“不摆架子、不打官腔”的氛围,成功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让大家从“要我来”转变为“我要来”。
“摆”得清楚,更要“议”得充分
“坐斗摆”村民议事堂是村民“摆”出来的心里话,最终要由村民自己“议”,事情究竟怎么干,理应由村民说了算。
“议什么”,让村民定。在水河村,“坐斗摆”村民议事堂的成员们组成“金点子服务队”,通过定点、定时、定人的“三定”模式,常态化收集拆迁矛盾、村企纠纷、环境卫生、产业发展等议题。“中心村民小组的100多亩金银花,市场行情一年不如一年,好多农户都想改种其他作物。”在一次“金点子”院坝议事会上,村民小组长翻看着记满村民意见的笔记本,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我去宜宾考察过,耙耙柑耐旱、挂果稳,很适合咱们这里的气候和土壤,大家要不要考虑转型?”话音刚落,院坝里顿时热闹起来。最终,议事会按照“一户一票”原则进行举手表决,全组农户全票通过产业转型方案。如今的中心村民小组,曾经的金银花基地已变成整齐的耙耙柑果园,青黄相间的果实挂满枝头。
“什么时候议”,听村民的。迎新社区将每月的最后一个周三设为“接访日”,地点就在社区那棵百年黄葛树下。这天,一场关于安置小区管理的议事会如期召开,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社区干部、党员、群众代表、业主代表和乡贤能人等围坐一圈,共同探讨小区治理难题。面对物业费收缴难、垃圾乱堆乱放、地下车库渗水等问题,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充分协商,各方达成初步共识,明确了下一步的优化管理方向,成功化解了突出矛盾,为小区治理按下了“加速键”。
为确保议事内容精准聚焦,向家坝镇梳理形成了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矛盾纠纷、人居环境”五大类76项具体内容的“三级议事权限清单”。自“坐斗摆”议事堂推行以来,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480余起,收集意见建议400余条,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
“议”得明白,才能“办”得扎实
“议事不是终点,落实才是关键。”针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坐斗摆”村民议事堂根据事项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将议题划分为红、黄、绿三级:红色议题即收即议,黄色和绿色议题按月商议。2023年以来,向家坝镇以“坐斗摆”村民议事堂为阵地,累计组织各类议事会超过300次。每一次议事都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不少村民感慨,这几年村里路面硬化了,路灯亮起来了,矛盾纠纷少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急事快办,暖了民心。“村里路灯少,尤其是广场一带,晚上回家都得摸黑,能不能增加照明设施?”在水东村的“坐斗摆”村民议事堂上,村民的这一诉求被列为红色议题。为解决村民反映强烈的夜间出行难题,议事堂成员随村干部实地勘察、系统规划,先后3次召开会议制定方案,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一周后,100盏路灯渐次亮起。傍晚的村道上,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摇着蒲扇拉家常,灯光映照着一张张笑脸。
难事共办,富了口袋。“看着真心疼,要是能种点什么该多好!”在永安村山区村民小组的一次“坐斗摆”村民议事堂上,村民想着500多亩撂荒多年的耕地连连叹息。村党总支先后3次召开“坐斗摆”村民议事堂会议,与村民共同商议对策。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整合零散荒地,成功引进水富燕归来种植场发展魔芋产业。如今,山区村民小组已全面推行魔芋标准化种植,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400万元,村民通过务工和土地流转获得收入超过50万元。“以前荒地长草,如今地里生‘金’,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村民周大哥笑着说。
大事同办,强了根基。大池村希望发展特色农业,但面临缺技术、少资金的困境。在“坐斗摆”村民议事堂上,村“两委”成员、农技专家和企业代表坐在一起算细账,最终确定引进“千万工程”水肥一体化项目。项目落地后,成功流转土地150亩,每年为32户农户带来7.5万元租金收益,还吸纳20多人长期务工,年务工收入约60万元。“土地不荒了,村民钱包鼓了,村集体也有收益了,这是大家齐心协力的成果!”村党总支书记说。
为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坐斗摆”村民议事堂还建立了“三张清单”:责任清单明确谁来办,进度清单公开时间节点,反馈清单公示办理结果。同时,由村“两委”成员、党员、乡贤和群众代表组成网格议事监督委员会,全程跟踪监督议题办理进度。截至目前,已收集群众满意度评价300余次,满意率达96%。
“坐斗摆”的魅力,在于把“群众围着干部转”变成“干部围着群众转”,把“干部说了算”变成“大家商量着办”。它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群众在“坐下来”的平等氛围中放下顾虑,在“摆出来”的坦诚交流中凝聚共识,在“议起来”的集思广益中寻找方法,在“干起来”的实际成效中赢得信任。从点亮一盏路灯到发展一项产业,从化解一场纠纷到提升一份幸福感,“坐斗摆”村民议事堂不仅是基层治理的平台,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载体,探索出了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向家坝路径”。
通讯员 张立基 文/图
在“坐斗摆”村民议事堂上,村民对塘坝维修、人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