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付江幼时因高烧导致脑瘫,30多年来只能依靠爬行移动。17岁时,他便外出谋生,历经街头卖货的艰辛。返乡后,他两次创业均告失败,但凭着不向命运低头的执着,最终成功创办了一家年产值超过百万元的养殖合作社。不甘现状的他,又自学电商知识,用下巴和肘关节操作手机直播带货,推广家乡特产,并带动其他残障人士共同就业创业。
◆记者 罗 丹 通讯员 陆志秋 文/图
在滇东北的群山之间,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里,36岁的张付江正俯身调试手机支架。他用布满老茧、略显变形的手,熟练地打开抖音直播界面。镜头里,色泽诱人的腊肉与他风霜满面却目光明亮的眼睛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奋斗画面。这位自幼因脑瘫只能以膝代步的青年,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在命运的陡坡上,亲手凿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向阳之路。
张付江家住盐津县普洱镇白杨村。两岁那年因高烧引发脑瘫,家人请来“土医生”治疗,一针下去反而导致他无法站立,双手也因肌肉挛缩无法正常伸展,从此只能以膝代步。命运的重击接踵而至——父亲早逝,母亲罹患精神疾病,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17岁那年,他选择外出谋生,摆地摊、卖水果、扎拖把…… 什么活都干。后来,他辗转到浙江的工地搬砖。正常人一天完成的工作,他往往得花三天。即便如此,他仍将微薄收入全部寄回家中,扛起养家重担。
2009年,在亲人帮助下,张付江借资养了80只鸡。第一批成品鸡卖出后净赚1万多元,这第一桶金让他看到了希望。随后他将养殖规模扩大到300只。然而,一场禽流感让所有鸡死亡,不仅赔光积蓄,还欠下债务。
2011年,张付江结识了一名鲁甸姑娘。两人相恋结婚,2013年孩子出生。但因母亲精神疾病发作时常与儿媳争执,妻子最终选择离开,留下他既当爹又当妈抚养孩子。
2015年,26岁的他重操旧业,初期进展顺利。次年7月,他将养殖规模扩大,购入2000只鸡苗,加上原有存栏的1000多只小鸡,总规模达到3000多只。然而,盐津突发洪灾,又暴发禽流感,鸡全部死亡。血本无归的他,只能再次外出打工。
2017年,因孩子上学问题返乡后,他计划小规模养猪。一位素未谋面的网友问他:“敢不敢养100头猪?”他毫不犹豫地说:“敢!就是没本钱。”这位网友当即承诺借他8万元。原来这位网友关注他多年,被他的坚韧深深感动。
资金到位后,他立即筹建猪舍。乡亲们被他的精神感染,主动降低工费帮忙。很快,两层猪舍拔地而起,11头母猪和6头小猪先后入栏。
2021年,一次政府组织的免费矫正手术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虽然手术未能让他重新站立,但这位“爬行勇士”却找到了新方向——通过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学习短视频运营,并在抖音注册账号“爬行哥”,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家乡特产。他热情地向网友推广乌骨鸡、腊肉、竹笋、天麻等农产品,如今每天能接20多单,将特产卖到全国各地。他12岁的儿子在课余也会主动帮忙,一家人为美好生活共同努力。2023年,他的养猪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如今,合作社已有存栏生猪200余头、土鸡500余只,注册的“爬行哥”商标已成为当地农产品的“金字招牌”。
残疾人王建国因车祸失去右腿后一度消沉。在张付江的鼓励下,他学习直播带货,如今每月能增收2000多元,重获生活信心。“他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活下去的勇气。”像王建国这样受他影响的残疾人还有很多。张付江也因此荣获 “盐津县自强模范”“残疾人创业示范户”等称号。
当被问及为何身体不便还如此拼搏时,张付江坚定地说:“我不能只依赖政府补助,坐吃山空。只要还能动,我就会一直奋斗下去,不想让母亲劳累,要让她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希望用自己积极的态度感染更多人,帮助更多弱势群体。”他望向远处的青山补充道:“等合作社稳定了,我想建一个残疾人技能培训中心,让更多像我一样的人能活得体面。”
2025年全国助残日期间,他发起“爬行助学计划”,资助10名残障儿童。他常说:“别人用脚走路,我用双手‘走’路,但勤劳的汗水是一样的。”
夕阳西下,张付江梳理完当天20余单订单,熟练地将腊肉打包。膝盖下磨损发亮的胶垫,映照着他比晚霞更灿烂的笑容——这位乌蒙山里的“爬行哥”,用双手代替双脚,在命运陡坡上凿出的不仅是一条求生之路,更是一条通向尊严与希望的向阳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