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9月25日

古城记忆里的烟火与文脉

——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天敏笔下的昭通古城

记者 莫 娟 姜跃武 文/图

斑驳的砖墙间飘来炸油糕的香气,挑水的扁担吱呀作响,街角的茶馆里传出街坊邻里的谈笑声……这些碎片在夏天敏的讲述中渐渐鲜活起来,勾勒出他记忆中的昭通古城风貌。

作为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天敏用文字为滇东北这片土地立传,而他笔下的故事,总是绕不开这座浸润其大半生的老城。近日,记者走进夏天敏的书房,听他讲述那些深藏于古城肌理中的生活印记与文化思考。

“我住在建国街,那时整条街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夏天敏轻抚斑白的鬓角,眼神泛起涟漪。在他口中,20世纪80年代的古城鲜活如画:清晨菜农的吆喝声划破薄雾,放学孩童追逐着穿过窄巷,街坊们总爱聚在老茶馆,一杯清茶就能聊到夕阳西下,从家长里短到国家大事,老人们用阅历和智慧传递着生活的经验与做人的道理。孩子们在一旁似懂非懂地听着,那些话语就像种子一样,在他们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夏天敏回忆起在古城中的点滴生活,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琐事,实则是构成他文学世界的基石。每一条蜿蜒曲折的街巷,每一扇透出昏黄灯光的窗户,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在夏天敏的描述中,昭通古城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虽历经风雨洗礼,却始终保留着内心的温润和坚韧。他说,穿梭在古城的巷子里,铁匠锤子的敲击声、木匠的锯木声交织在一起;挑水巷中,居民们沿着台阶来来往往,水桶里的水随着步伐轻轻晃动,溅出的水花洒在青石板上……这些记忆早已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他的文字,成为不竭的创作源泉。

古城的人们善良而淳朴,邻里之间相互照应。谁家办喜事,整条街都跟着热闹起来;谁家遇到困难,左邻右舍总会及时伸出援手。这种浓厚的人情味,让夏天敏对这里充满了眷恋。即使后来搬离了建国街,这份情感也从未褪色,反而在时光的打磨下越发深沉。

“昭通这片土地滋养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学基因。”夏天敏说。

半个多世纪以来,夏天敏深入市井生活,敏锐地捕捉着每一个细节,将人们的喜怒哀乐、生活的酸甜苦辣都转化为创作养分。在他看来,这些日常琐事中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他把这些鲜活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提炼,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小说《酒摊》《北方,北方》等作品,便是他从古城生活中汲取灵感而创作出来的佳作。《酒摊》里的小酒摊就是古城生活的一个缩影,来来往往的酒客们带着各自的故事,在酒摊前释放着生活的压力,分享着生活的喜悦。而《北方,北方》则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社会剧变中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与文化冲突,滇东北方言与北方官话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景观。昭通方言里的“憨包”不只是傻,还饱含着怜爱意味。这种原汁原味的语言表达方式,即方言的使用不仅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让作品具有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从《好大一对羊》到《北方,北方》,夏天敏的文学创作始终扎根昭通。他坦言,这种创作选择源于宿命般的羁绊——这片土地的山川地貌、民俗风情、人文历史,如同丰厚的养分,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他的创作灵感。这种羁绊是对地域的眷恋,以至于后来总在不经意间溜进他的小说场景。在他的笔下,那些古老的建筑、传统的习俗仿佛都有了生命,它们既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诉说着人性的光辉与复杂。

在担任昭通市作家协会主席期间,夏天敏发起“百名作家写古城”活动,带领创作者们用文字抢救记忆。“我们要做文化的拾穗者,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他深有感触地说。

怀着对昭通古城的深刻理解和深沉热爱,夏天敏用作家特有的敏锐和情怀为这座城市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记忆。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古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