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9月25日

解读昭通古城“新旧共生”密码

——访昭通古城保护工作指挥部副指挥长李文勇

记者 莫 娟

昭通古城,这颗曾闪耀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滇东北明珠,其厚重的墙垣、斑驳的石板路、格局犹存的街巷与承载着数百年烟火气的深宅大院,不仅镌刻着清代商贾、民国风云的历史印记,还浸润着一方水土的独特气质——那是“吾土吾情”最深沉的脉搏跳动。当现代化浪潮奔涌而至,昭通古城曾一度面临沉寂与蚀损的隐忧。其保护与传承,绝非简单的房屋修缮或景点打造,而是一项关乎城市文脉赓续、地域身份认同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程。记者特邀昭通古城保护指挥部副指挥长李文勇,听他讲述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中的难点和突破,特别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如何实现“修旧如旧”与城市功能提升,让人们既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又能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

记者:在您看来,昭通古城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开展整个古城的保护与修缮工作,对城市的发展以及未来的文化传承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李文勇:昭通历史上曾有3座城池——朱提古城、天梯土城和昭通古城。今天的昭通古城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并于民国初年进行了扩建。它是边疆治理的历史见证,也是多元文化共生的生动典范。这里曾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宗教共融、文化兴盛。保护与修缮昭通古城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提升城市品质。古城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肌理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是昭通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识。通过保护与修缮,能够保留古城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显著提升城市的品质与形象,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延续历史文脉。保护与修缮古城能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让后人通过古城的建筑、街巷、文物等载体,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感受城市的沧桑变迁与厚重底蕴,不断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通过保护与修缮,能有效改善古城的基础设施与游览环境,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从而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城市创造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记者:目前,昭通古城保护和修缮工作已初具雏形,请您谈谈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李文勇:我们的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解决“班子”问题。我们成立了昭通古城保护工作领导组,组建了以一位副市长担任指挥长的昭通古城保护工作指挥部。指挥部下设8个工作组和4个工作专班,并设立常设机构——昭通古城保护管理中心和昭通古城公司。此外,我们还建立健全了20余项工作制度,通过“动态工作日报、阶段工作周报、重点工作专报”机制,有效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二是完成顶层规划,解决“图纸”问题。我们将2023年定为“规划设计年”,历时一年深入研究古城规划,科学划定古城范围,明确古城保护与修缮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业主单位、实施范围和时间节点,编制《昭通古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昭通古城保护与整治规划》两项上位规划,以及《昭通古城片区管线综合规划》《昭通古城片区交通专项规划》《昭通古城核心区文物保护规划》专项规划。其中,《昭通古城保护与整治规划》荣获2023年度云南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三是聚焦重点项目,解决“路子”问题。2024年是古城保护的“项目实施年”。我们严格遵循市委、市政府印发的《昭通古城保护2024年重点工作方案》,围绕“一张网、两街区、3片区、4个停车场”的布局,系统推进文物保护与修缮、历史建筑修复、地下综合管网改造、特色街区建设及市政功能配套等74个项目,总投资达20.8亿元。同时,我们积极运用城市更新理念,高效利用危旧房改造专项资金,按照“规划引领、政府引导、社区主导、居民自愿”的原则,对大局街等7条街巷的581户城市危旧房实施改造,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增强城市韧性。截至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已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的阶段性目标,相关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记者:2025年是否仍是项目逐一落地的攻坚之年?

李文勇:可以这么说。2025年我们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因此2025年也是“招商引资年”。

记者:昭通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中,保护是首要原则。那么如何在“修旧如旧”与便民利民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李文勇:昭通市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在昭通古城保护中,我们重点做好“城”的文章,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将古城保护作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我们坚持保护为先、民生为本、发展为要,通过申报促进保护、依靠管理强化保护、借助利用活化保护,构建起“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科学保护、修旧如旧、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高站位、高品质、高效率推进各项工作,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生、绽放光彩,为这座文韵悠长的古城注入了新活力。

记者:昭通古城保护与修缮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和居民安置等多方面。指挥部在推进过程中是怎样克服诸多困难的?

李文勇:在保护与修缮的过程中,最棘手的是文物单位的保护与修缮。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以迟家大院为例,其主客厅极具代表性——前部为典型的传统民居风格,后墙则呈现西式风貌,是中西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然而,后期居住的居民曾在后墙开窗、挖洞、开门,导致墙体发生18厘米的偏移。在修缮过程中,我们将其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历时两个月成功将倾斜墙体扶正归位。这一成果也成为本次民国建筑修缮的经典案例。

记者:众所周知,在昭通古城大规模的保护与修缮工程中,资金保障是首要难题。资金从何而来?又如何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李文勇:资金确实是古城保护工作的关键。在启动保护工作之前,我们就对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式进行了系统规划,明确要通过多元化渠道筹措资金,切实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市委、市政府为高质量推进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我们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推动银行融资、引入国企投资、开展招商引资、鼓励民间筹资等多种方式,不断充实资金池。截至2025年6月,已筹集到位资金超8亿元,其中包括争取到的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以及通过财政自筹一批、企业投资一批、撬动民间和社会资本等方式落实的配套资金。

记者:昭通古城保护与修缮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请问指挥部是如何引导和吸纳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

李文勇:我们主要通过4条途径推进:

一是邀请昭通本地专家参与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请他们为编制规划建言献策,共同探讨古城的发展思路,为整体性、系统性推进工作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广泛听取本地居民及外地游客的意见建议,吸纳社会智慧;三是聘请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和技术骨干,通过颁发荣誉证书、工作证件等方式,邀请他们直接参与项目监督管理;四是开展线上征集活动,如古城标识(Logo)、宣传语征集等,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记者:展望未来,昭通古城将以更加完善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对于古城的长远发展,您有什么样的愿景?

李文勇:当前,我们的重点任务是推进文物保护、民居修缮和地下综合管网改造,让昭通古城重新焕发活力。市委、市政府已明确“2025年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27年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昭通此次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采取的是全域全要素申报方式,以昭阳区、威信县为重点,涵盖历史建筑、名城、名镇、名街等文化遗产,涉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环境、水利设施、工业遗产、古树名木等23个行业部门和11个县(市、区)。《昭通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文本》已于今年4月1日报送云南省人民政府,后续将接受专家评审和实地核查。

记者:许多市民和外来游客都十分关注昭通古城未来的图景,在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方面,古城保护工作指挥部有哪些长远的规划?

李文勇:目前,文庙片区的凤池书院、考棚、广东会馆、迟家大院、李氏支祠、陕西会馆等文化建筑已完成修缮。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汉孟孝琚碑、东晋霍承嗣壁画墓等文物的历史价值,以文庙为中轴线生动讲述朱提文化;规划建设古城博物馆、抗战纪念馆、朱提故城记忆中心及精品民宿,全方位展现昭通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底蕴,让文物焕发新生,让历史可触可感。古城保护与修缮不仅是为了唤醒历史记忆,更是为了推动文化的当代复兴。我们诚挚邀请各界朋友走进昭通古城,在这片承载着岁月印记的土地上,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市井的烟火气息、旅居宜人的“秋城”昭通,共同谱写文旅发展的昭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