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9月24日

昭通赤水河源头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昭通学院 王孔燕

奔涌东流的长江,其生命活力与生态健康,始于上游涓滴之纯净与山川之稳固。地处长江上游、赤水河源头的昭通市,肩负着守护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特殊使命。昭通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理论自觉转化为实践伟力,在赤水河源头生态保护中书写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动篇章,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提供了实践经验。

一、理论自觉:筑牢赤水河源头保护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昭通守护赤水河源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引。昭通市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将生态保护内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构建起源头守护的理论认知体系。

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赤水河源头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昭通市把赤水河源头保护视为生命线工程,深刻理解“源头失守则全流域受损”的生态逻辑,以坚定“守护好源头活水”的自觉,切实扛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政治责任与历史使命。这种认知超越了地域保护范畴,成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生动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一重要论断。

面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挑战,昭通市坚定不移地选择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这一发展道路的选择,源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深刻把握:赤水河源头的优质生态不仅是昭通市宝贵的发展资本,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昭通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通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动诠释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具体实践中,昭通市坚持系统思维,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既严守生态红线,又培育绿色动能,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实践创新:赤水河源头保护中的昭通担当与路径探索

昭通市立足赤水河源头的特殊区位,将制度创新、技术赋能、社会共治作为关键支撑,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保护体系,形成了具有源头保护特色的治理实践经验。

(一)制度创新:构建跨区域协同长效保护机制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保障。昭通市在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具体制度设计。

一是探索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作为“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偿” 原则的先行实践者,昭通市积极推动并参与建立覆盖云贵川三省的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补偿资金池、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和考核办法,让守护赤水河源头的昭通获得实质性经济补偿,极大地调动了源头保护的积极性。这一机制打破了“上游保护、下游受益”的传统补偿模式,实现了生态价值的合理分配,是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有益探索。‌

二是推动‌河长制落地见效。昭通市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管理体系,注重发挥村级河长的“前沿哨兵”作用。各级河长严格履行巡查监管、协调处置职责,形成“河长牵头、部门联动、属地负责”的工作格局,确保赤水河源头生态问题早发现、早处理。通过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河长制成为打通生态保护“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制度,充分体现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治理要求。

三是强化流域协同治理。昭通市积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牵头或积极参与建立赤水河流域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协同治理机制,在污染联防联控、生态修复、应急响应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流域治理从“分段治”向“全域治”转变,共护一河清水。这种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正是对“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实现了源头保护从局部管控到全域协同的治理升级。

(二)技术赋能:科技支撑下的精准治理路径

科技是精准治污、科学修复的关键支撑。昭通市将“科学治污”理念融入生态治理实践,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全面提升生态治理效能。

一是构建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昭通市广泛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及物联网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 的赤水河源头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分析水质、污染源、生态变化,实现污染溯源精准化、环境风险预警智能化,为赤水河源头生态守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这一体系让生态环境治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说话”转变,提升了源头保护的科学性与精准度。

二是聚力科技攻坚。昭通市针对赤水河源头历史遗留的矿山生态破坏问题,通过微生物修复、植被混凝土、客土喷播等先进技术,进行矿山创面治理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此外,为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昭通市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生态沟渠建设等技术,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入河量,让科技利剑直指治理痛点难点。通过技术创新破解生态治理难题,昭通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为赤水河源头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社会共治:构建多主体参与的生态保护共同体

在赤水河源头保护实践中,昭通市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形成了休戚与共的生态保护共同体。通过市委的政治引领和制度设计、市政府的统筹推进和综合施策、企业的绿色转型和责任落实、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共建共享,将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形成了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利益共享、行动协同的强大生态保护合力。这种多元共治模式,让生态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实践成效与示范价值:赤水河源头保护的昭通贡献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昭通市的源头保护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有力筑牢了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还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生态治理经验。

(一)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显著成效

赤水河源头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

一是在生态质量方面。赤水河(昭通段)出境断面水质常年稳定保持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部分月份达到Ⅰ类,真正实现了“源头活水清如许”的治理目标。随着流域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稳步增长,黑颈鹤等越冬候鸟数量显著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与保护。这些生态指标的优化,标志着赤水河源头生态系统达到健康稳定状态,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在绿色发展方面。依托赤水河源头优质的生态环境,昭通市积极践行“生态+发展”理念,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昭通苹果、小草坝天麻等特色农产品市场价值显著提升。生态茶园、生态果园等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生态旅游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这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长江流域生态治理的示范价值

昭通的生态治理实践为长江上游乃至全国其他流域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范式。在治理机制方面,昭通构建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牢牢把好源头关。依托智慧监测系统和河长制实现全过程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对违法行为“零容忍”,形成强大震慑。这种环环相扣的治理模式有效筑牢了生态保护屏障。

在实践启示层面,赤水河源头生态保护的“昭通经验”表明:必须将源头保护作为流域治理的首要任务,不断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协同治理等长效机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尽责、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这些经验不仅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提供了实践样本,还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赤水河源头生态保护中的强大生命力。

赤水河畔,青山如黛,碧水长流。昭通守护长江“生态源”的担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生动实践,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国家战略在赤水河源头的坚定回响。昭通不仅用实际行动筑牢了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还以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和全民参与,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流域治理和高水平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昭通经验”‌。未来,昭通将继续扛起源头责任,守护好这一江清水,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上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