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昭通各地雨情不断,防汛“1262”机制成为一个高频词。“1262”机制是什么?“1262”背后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故事?气象工作者是怎么预测天气的?带着这些问题,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了昭通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市气象局局长、高级工程师胡勇。
8月20日上午,在鲁甸县桃源回族乡,记者见到了胡勇。胡勇中等身材,衣着朴素,白发已爬上头顶,目光坚定睿智,透着沉稳干练的气质。他顶着骄阳,一边有序地调度工作,一边热情地给记者普及气象知识。
桃源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建于1997年,配备1套用于人工增雨防雹的地面作业装置。胡勇对记者说:“2022年8月,云南省旱情严重,全省对抗旱工作进行调度,选中桃源作业点作为唯一调度点。”
据介绍,该作业点是全市已建成的212个四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之一,还配备有可监测气温、湿度、风向、气压、降水、辐射等10个气象要素的自动气象站1套,以及雷达1台。眼前,那台雷达正一刻不停地对着天空旋转。
胡勇1987年参加工作,1993年参与地委、行署的人工防雹试点项目,深切体会到气象工作“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从此将气象视为一生的事业,至今已在气象领域深耕38年。谈起昭通市气象局2017年荣获“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称号、2022年被评为“全国气象工作先进单位”,在全省目标考核中获得第一名,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气象监测网,打造了一支有干劲、有拼劲、有韧劲、有闯劲的气象人才队伍,胡勇感到十分自豪。
7月9日,威信县发生特大暴雨,昭通市气象台提前8天作出精准预报,为抢险救灾鸣响了“发令枪”,仅威信县城就预警叫应10多万人,无一人伤亡。8月20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公布了2025年7月全国111个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案例,昭通有22例入选,其中威信县“7·22”罗布社区滑坡避险案例入选全国十大典型案例。8月20日至25日,昭通再度遭遇持续强降雨,过程最大雨量200.3毫米。由于预报精准、预警及时、响应迅速,全市成功转移群众1万余人,未发生人员伤亡。8月28日,《中国气象报》专题报道昭通实现“零伤亡”……
在昭通,自动气象站遍布城市、乡村。从精准预报到预警叫应,从深夜值守到跨省联动,昭通气象人在风雨来临前守护,于危急时刻中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气象人”的职责与使命。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像胡勇一样的一代代昭通气象人的智慧、汗水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