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联农带农更紧密 产业就业双提升》
以工代赈保增收
连日来,威信县扎西镇石龙社区李家坡片区的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趁着天气放晴,20余名务工群众忙着拌砂浆、砌堡坎,赶在9月底前完成1.9公里的村组道路硬化。“大工300元一天,普工200元一天,在家门口干活,吃住都在家里,一个月下来净赚5000多元。”正在拌砂浆的务工村民杨勤说。
“以工代赈项目既促进了低收入群体就近就业增收,又打通了村民出行与产业发展的堵点。”扎西镇党委负责人介绍,2025年,扎西镇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5个,计划发放劳务报酬910余万元,带动53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预计人均增收1.7万元。
为高效推进项目建设,扎西镇坚持项目带就业、就业带增收,组建多支由“三类对象”村民组成的劳务队,由村民小组长统一指派调度,让低收入群众、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既提升实用技能,又夯实发展基础,实现一举多得、多方受益。
在大关县高桥镇核桃村,总长14.7公里、宽4.5米的两条产业路蜿蜒山间。按照以工代赈模式,该项目带动100余名村民参与支模、砌筑、拌砂浆,预计带动群众增收190余万元。9月底产业路投用后,村里的烤烟、方竹和中药材等农产品运输成本将降低30%。
今年以来,昭通市在抓实产业、就业、资产盘活促增收的同时,聚焦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实施以工代赈、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参与项目建设、获得劳务报酬、提升就业技能,推动乡村建设与群众增收同频共振。
以工代赈,兴业惠民。2025年,昭通市利用衔接资金规划实施以工代赈项目461个,资金规模达43.7亿元,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专业施工队”的模式,预计吸纳务工人员12.5万人、发放劳务报酬10.8亿元,在夯实乡村发展基础的同时,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