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9月19日

苹果飘香大桥村

初秋,昭阳区洒渔镇大桥村瓜果飘香。村庄与果园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

被苹果园环绕的大桥村海拔1942米,年平均气温11摄氏度,年降水量729.7毫米。全村土地面积22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3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557户12996人,以汉族和彝族为主。村党委下设8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94人。苹果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若用文字记录,百余字便能勾勒出大桥村的大概,但在村委会主任秦明周的眼中,这里却是日渐秀美的辽阔山川、逐渐清澈的绵延河流和葱郁的万亩果园,是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的乡亲,以及充满希望的美好明天。

强基础,绘就农村新画卷

道路入户环境美,新居掩映果园中。走在大桥村,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群众安居乐业。与过去“灰头土脸”的村庄相比,如今的大桥村已然发生巨变。这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苹果产业的带动、村干部的苦干实干和群众的积极参与。自担任村委会主任起,秦明周便深知,唯有大项目才能带来大变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关乎村民福祉,是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的重要支撑。多年来,争取上级项目成为秦明周的“必修课”。2023年,大桥村硬化道路20余公里,新增观光步道4条,修建抗旱塘20余口,完成小桥边提水灌溉工程,安装路灯200余盏,新建村民小组活动场所4个、公厕5个。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成为乡村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在挂满苹果的果园里,50多岁的果农李世坤正忙碌着。他既是村里的苹果种植大户,也是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产业带头人,家中的20余亩果园今年喜获丰收。红润的苹果、黝黑朴实的李世坤与无边的绿色交织在一起,绘就一幅年丰时稔、物阜民康的秋收画卷。望着个头饱满、色泽鲜艳的苹果,李世坤眼中既有激动,也有欣慰。

“要不是村干部主动争取惠民项目,实实在在解决好村里的交通、用水等基础设施问题,我们哪有信心大干一场?更不可能靠种植苹果增收致富!”李世坤话语中难掩兴奋。时代发展的红利,为每一位奋斗者带来了机遇、成就了希望,更绘就了一幅业兴、民富、景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解民忧,用情服务暖民心

时间回溯到2004年,那时秦明周刚当选村委会主任不久。一天清晨,他接到一名群众的电话。

“喂、喂,你是主任不?”接电话时,秦明周正在处理一件急事。

“你们还管不管群众的死活……”没等秦明周回应,电话那头像连珠炮般迸出一连串抱怨的话。

“别急,你要反映什么情况?慢慢说。”秦明周耐心地询问道。

任职半年来,他接到过不少群众的电话,但这样语气急促、情绪激动的却不多。秦明周当即说道:“你别急,告诉我你的家庭地址,我马上过来。”问清地址后,他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带着村干部赶往这位村民的家。

小湾子是大桥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秦明周一行人抵达时,看见一位中年男子正用双手支撑着身体坐在路边。秦明周上前询问道:“请问李文金家在哪里?”

男子一脸惊讶地说道:“没想到你们真的会来,我就是李文金!”秦明周郑重地回应:“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绝不会敷衍。”

简单交流后,李文金的情况逐渐清晰:1970年出生的他,3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瘫痪,常年依靠双手行动。父母在世时生活尚有依靠,父母离世后,他只能独自艰难生活。看着眼前破旧的房屋和杂乱的室内环境,秦明周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对李文金说:“你在电话里批评得对,我们来晚了,向你道歉。你家情况特殊,请放心,我们一定想办法帮你解决实际困难。”

其实,刚上任不久的秦明周对大桥村尚在熟悉中,未能全面掌握情况实属正常,但李文金的处境深深触动了他。一心想带领大家增收致富的秦明周不得不多线并行: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全力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及时收集梳理困难群众信息,着力解决民生难题。

秦明周通过争取政策支持和多方筹措资金,不到3个月,李文金的破旧房屋就被一座安全美观、占地40平方米的平房所取代。搬家那天,秦明周带领村干部前来帮忙,热热闹闹地为李文金开启了崭新的生活。此外,结合李文金的实际情况,秦明周积极向镇、区申请,落实了相应的保障政策。说起生活的变化,平日沉默的李文金不禁百感交集。

“说句实在话,以前下雨天最怕屋里漏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把家里的盆和碗都拿来接水还不够用。”李文金边说边抬头看向如今牢固的平房。

“这么多年来,秦主任逢年过节都会来看我,端午节送包子、粽子,中秋节送月饼,一次都没落下。”李文金接着说,“他还常常自掏腰包给我买衣服。你看,我现在穿的这件衣服就是他送的。”

秦明周回应道:“李文金虽然身体不便,但特别坚强,这些年还学会了修理电视机,村里好多人家的电视机坏了都找他帮忙。他把日子过好了,我们心里才踏实。”

命运并未放弃李文金。在镇、村各级部门的持续关怀和他的努力下,他的生活状况逐年改善。2013年,李文金娶妻成家,生活迈入新的阶段。考虑到一家三口居住在40平方米的房屋内略显局促,秦明周再次通过政策支持和村集体经济帮扶,紧邻原屋为他加建了一间平房,并将李文金的妻子安排到村级公益性岗位。

“现在李文金一家从住房到基本生活都彻底改善了,我们也安心了。”秦明周如释重负地说。

2024年秋日的一个中午,笔者随秦明周回访李文金一家。听说主任要来,李文金早早地坐着轮椅在路边等候。见到轮椅已显破旧,秦明周立即联系镇上,为他申请更换轮椅。

“说句心里话,没有秦主任的关心,我李文金活不到今天。”李文金眼中泪光闪烁。秋阳映照下,他一脸幸福。 “村里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我们的责任就是尽最大努力帮他们解决困难。”秦明周感慨地说。

党建引领,为集体经济“强筋壮骨”

“农村要持续发展,没有集体经济作支撑,前进的步伐会很艰难。”秦明周说。

大桥村党委立足本地实际,科学谋划布局,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创新“党支部+”模式,有效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在“党支部+公司”方面,村党委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牵头建成占地20余亩的苹果仓储冷链物流园区,为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党支部+市场”方面,通过补征20余亩土地建设现代化苹果分选线,并在新营盘自然村实施1000亩水肥一体化灌溉项目,配套建设蓄水池、控制室、产业路和排水沟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苹果产业市场竞争力。

在“党支部+人才”方面,积极整合本土人才资源,走访乡贤能人、村民代表和党员群众,动员各方力量参与集体经济建设。同时引进年轻化、高素质人才进入村干部队伍,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的政策引导与扶持,运用电商等新兴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强化品牌建设,全面激发苹果产业的发展活力。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截至2023年,大桥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203万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如果没有集体经济的支持,我们在解决政策覆盖不到的民生问题、发展公益事业等方面都会缺乏底气。人才是未来发展的根本保障。最近几年,我们为村里考取重点高校的学生发放奖学金,每人5000元,以此激励更多学子勤奋学习。”秦明周说。不断壮大的村集体经济,正如一池源源不断的“活水”,为全村各项事业发展蓄力赋能。

如今的大桥村,房屋美了,道路宽了,群众收入也提高了。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4000多元跃升至2024年的1.8万元。这变化的背后,既源自党的好政策,也凝结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同心奋斗。岁月流转,初心未改。大桥村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待全体村民共同书写。

离开大桥村时,已近黄昏。广场上,妇女们随着音乐翩然起舞,《最炫民族风》的动感旋律随风萦绕在村庄上空。

通讯员 严 格 王秋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