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9月19日

30载仁心仁术守安康

—— 记血液病诊疗专家邱迟娥

在昭通医疗战线上,有一位用30年光阴守护生命的医者。她以手术刀为笔,以仁心为墨,在昭通血液病诊疗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她,就是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邱迟娥。

从医30载

把“进修路”走成“突破路”

1994年,刚从昆明医学院毕业的邱迟娥,怀着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忱,走进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彼时的昭通,血液病诊疗尚处起步阶段,患者常因缺乏精准诊断技术被迫远赴省城求医。为填补技术空白,她把进修学习当成“必修课”:2005年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学习,2008年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专攻造血干细胞移植,2013年又到昆明深化学习血液病诊疗知识。通过三次进修与多年沉淀,她在昭通医疗领域开启了一场“技术破冰”之旅。

2009年,邱迟娥率先在昭通开展骨髓活检与白血病MICM分型诊断——这项技术如同给血液病诊疗装上“精准导航”,让白血病分型从“模糊判断”升级为“精准定位”,使昭通血液病诊疗首次与国际指南接轨。她还改良骨髓活检方法,实施恶性血液病大剂量化疗、靶向治疗等先进方案,让不少患者能在“家门口”治好病,这是邱迟娥最欣慰的事。

2022年,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筹建期间,邱迟娥主动扛起肿瘤中心血液科建设重担。短短一年间,她带领团队创下多个“昭通首例”,其中她主导开展的去浆冻存术,不仅为患者单次治疗节省3000—4000元,还避免了传统治疗的不良反应。

医者仁心

把“患者事”当成“自家事”

“邱主任不仅救了我的命,还帮我垫了参保费!”提起邱迟娥,一位15岁白血病女孩的家人至今感激不已。2023年,一女孩因高烧就诊,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时,这名女孩既未参保,父母又远在外地打工,治疗费成了“拦路虎”。邱迟娥得知后,一边紧急制定治疗方案,一边主动联系医保局,跑前跑后帮女孩办理参保手续,还自掏腰包帮其垫付了参保费用。“孩子治病不能等,钱的事我来想办法。”她的一句话,让绝望的家庭重燃希望。

这样的故事,在邱迟娥的从医经历中还有很多。5岁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初诊时哭闹不止,邱迟娥送她一个粉色书包,每天查房都坚持与孩子聊天:“你要加油,病好了就能背着书包上学啦!”3年后,痊愈的小女孩通过微信对她说:“姨妈,我爱你!”

从医30年,邱迟娥记不清自己为贫困患者垫付过多少医药费、协调过多少次医保报销手续。为了抢救狼疮危象、极重型再障等危急重症患者,她常常连续几天守在病房,饿了啃面包,困了就在办公室趴一会儿。同事们说:“邱主任的时间,一半给了患者,一半给了科室,留给家人的时间寥寥无几。”

薪火相传

把“技术”和“医德”传下去

邱迟娥作为昭通市医学会血液分会主任委员、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她不仅自身深耕技术,还把人才培养当成“使命”。在科室里,她是“严师”也是“慈母”:年轻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她会逐字逐句修改,手把手教他们骨髓穿刺、活检等关键操作;遇到疑难病例,她会组织科室成员讨论,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如今,她培养的20余名年轻医师,已成为昭通各医院血液科的骨干力量,撑起了当地血液病诊疗的“半边天”。

在科研领域,邱迟娥同样成果丰硕。她撰写的论文中,10余篇发表于国家级期刊、3篇发表于省级医学期刊,多项研究成果被纳入昭通血液病诊疗规范。但她从不满足:“医学在进步,我们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要让更多新技术、新方法惠及昭通患者。”

如今,51岁的邱迟娥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每天清晨,她总是第一个走进病房,查看患者的病情变化;每周的专家门诊,她总能耐心听完患者的诉求,仔细解答每一个疑问。30载从医路,她用精湛的医术填补了昭通血液病诊疗的空白,用温暖的爱心点亮了患者的生命之光,更用坚守与担当,诠释了新时代“昭通印象”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