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9月18日

个体拳脚与家国大义的精神脉络

在滇东北乌蒙山的褶皱里,昭通清拳的拳脚声已回荡了100多年。这门守正笃实的拳种,从未追求江湖扬名的花哨招式,而是以“一拳一肘皆守土”的刚毅,在横断山脉的险峻中,熔铸出连接个体拳脚与家国大义的精神脉络。

昭通清拳的独特,在于它把乌蒙山的地理筋骨融入了招式。不同于南拳的灵巧、北拳的刚猛,其“三步两桥”的步法暗合山道迂回,“云手遮山”的招式恰似应对陡坡的身形。拳师们讲究“手眼身步合一”,实则是把攀山越岭的生存智慧,转化为临敌时的应变之道。晚清拳师罗大友在金沙江畔护商时,正是以“靠山肘”紧贴崖壁,借地势化解数名匪徒的围攻,这正是地域赋予拳术的生存哲学。

更为深刻的是,这门拳法始终流淌着家国大义的血脉。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立昭通中学将清拳列为体育课目,“练拳强体,保家卫国”的口号响彻校园;1942年,拳师王道明带着弟子奔赴滇西战场,在松山战役中以“叠掌推山”的招式破坏日军地堡射击孔,用拳脚诠释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真谛。

如今,在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训练馆中,年轻拳师们仍在重复着“提膝亮掌”的基础动作。教练李建国时常告诫弟子:“清拳的‘清’,不仅指招式干净,更是指心要清、志要明。”面对城市化浪潮对传统武术的冲击,昭通清拳选择在校园与社区扎根,它不再是战场搏杀的技能,而是成为涵养青少年阳刚之气的文化载体。

乌蒙山的风依旧呼啸,昭通清拳的招式依然刚劲。这门拳术早已超越技艺本身,成为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桥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武术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套路,而是融入血脉的家国担当和刻在民族筋骨里的精神图腾。

张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