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远志 杨 桦
“多亏工委联系了彝良农商行来昆明为我们办理贷款,我的米线店终于能开起来了。”近日,经彝良在昆流动党工委牵线搭桥,彝良农商行工作人员到昆明开展信贷服务,为彝良外出创业人员解燃眉之急。
近年来,彝良县积极探索“组织扎根、服务前移、反哺赋能”闭环机制,有效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活动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推动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他乡有作为、家乡有贡献”。
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区,与流入地党组织协同共建,先后在昆明和浙江嘉兴、桐乡、平湖等地成立流动党员党组织9个,管理服务流动党员436人。实施流动党员“暖心工程”,建立乡镇(街道)流动党员服务站16个、村(社区)服务点158个,定期了解流动党员需求,消除流动党员后顾之忧。建立“支部委员+流动党员”结对帮扶机制,组建帮扶对子384个,落实“一季度一谈心、凡回乡必见面”制度,动态掌握流动党员流向及表现。推行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双重管理”模式,制定3张管理责任清单,明确18条责任要求,构建起流出地发起、流动党员报到、流入地接收纳管的闭环管理体系,使流动党员组织生活参与率大幅提升。
坚持服务下沉、资源下倾,依托流动党员党组织和就业服务工作站,打造千里之外的“红色驿站”。创新“技能培训+岗位对接”模式,在浙江等地开展“彝良水电工”等工种培训12期,550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对接企业480余家,促成3600余人稳定就业。开展跨省纾困服务,协调家乡银行“跨省送贷”,累计发放贷款1.66亿元,惠及创业主体927户,稳定就业岗位2.76万人。强化权益保障机制,联合流入地司法部门设立维权服务平台,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12次,成功追回欠薪240余万元,并妥善处理工伤工亡赔付案件7起,涉及金额300余万元,切实当好务工人员的“贴心人”和“守护者”。
“每个务工兄弟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党组织、工作站就是大家的娘家人,就是大家的靠山。”彝良在浙流动党总支书记高汝林说,流动党员在外工作生活,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工作站都会尽力帮助他们,让流动党组织真正成为彝良在外党员群众的“服务枢纽”。
通过建好“红色娘家”、打造“红色阵地”、共筑“红色桥梁”,发挥流动党员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家乡建设。常态化开展“我为家乡建言献策”等活动,利用春节、五一、国庆等返乡高峰,定期召开座谈会、茶话会,组织流动党员畅谈创业经验、表达意见建议。动员流动党员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500余次,收集致富信息80余条,办好事实事161件,动员浙江籍乡贤捐资助学40余万元。152位“归雁”带着技术、资金与情怀回乡创业,带动5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形成“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形成“他乡建功、返乡创业”的双向赋能格局,为彝良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