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彝良县荞山镇猴街村林坪村民小组,姚德兵的烤烟种植基地里正上演着一曲丰收交响乐。10多名工人分散在田间地头与烤房周边,构成一幅生动的秋收图景:烟垄间,灵巧的双手掠过肥厚的烟叶,指尖翻飞间完成采摘;烤房前,刚运到的烟叶被迅速分拣、捆扎;烤烟分级室内,一杆杆金黄的烟叶被整齐地码放在地上,温润的空气中弥漫着烟叶特有的清香,混着泥土与汗水的气息,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姚德兵种植烤烟已有30余载,种植规模从最初的几亩地发展到如今的150余亩。这片承载着他半生心血的土地,不仅成就了他的事业,更托起了3个孩子的大学梦。“是烤烟给了我改变命运的机会,也让孩子们能走出大山。”抚摸着泛黄的烟叶,这位朴实的庄稼汉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如今,他的种植基地已成为带动周边村民增收的“就业驿站”。从春日移栽到夏秋管护,整个生产周期需要1400余人次劳动力,年发放工资总额超过20万元。不少村民尤其是留守妇女和中老年劳动力,在这里实现了家门口稳定就业。
正在捆扎烟叶的李明全笑着算起了经济账:“每年这个时节我都来帮忙,日均收入150多元,两个月下来能挣八九千元。”像他这样掌握专业技能的熟练工,不仅通过劳动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还在持续实践中进一步精进了烤烟生产技术,成为姚德兵口中“信得过、靠得住”的得力助手。
放眼整个荞山镇,像姚德兵这样的烟农正迎来一年中最关键的采烤季节。全镇2500余亩烤烟陆续成熟,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烟农们抢抓晴好天气采摘烟叶的忙碌身影。技术人员驻点指导烘烤工艺,通过精准控制温湿度,全力保障烟叶品质。从采摘、运输到编杆、烘烤,每个环节都紧密衔接、高效运转。据统计,今年全镇计划收购烟叶67万斤,预计实现综合产值约1190万元。
近年来,荞山镇立足地理与气候优势,推动烤烟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转型升级。传统种植焕发出新的生机,连绵的烟田既是一幅生态画卷,更成为老百姓稳定增收的幸福来源。这一片片承载着希望的“金叶子”,正沿着产业振兴的道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动能。
通讯员 夏 蕾 梁七尉 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