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9月17日

玉米地里的“临时调解”

8月的大关县悦乐镇青林村骄阳似火,玉米叶片被晒得卷曲,闷热的空气里还夹杂着蚊虫的嗡嗡声。就在这片高过头顶的玉米地深处,一场特殊的调解正在进行。

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顶着烈日,站在村民老王和老张两家的耕地边界上,耐心地调解一场因挪动地标物而引发的纠纷。事情的起因是一方未经同意,私自损毁了两家长期约定俗成的边界地标——一块青石板。“这块石板在这儿几十年了,凭啥说动就动?地被多占了怎么办?”“地界早就模糊了,我还觉得我的地被多占了呢!而且这块石头挡着我种地了,我挪走咋了?”双方各执一词,情绪激动,原本和睦的邻里关系瞬间变得紧张。

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边安抚双方情绪,一边实地察看地界情况。“大家先冷静下来,咱们办事得讲法律、讲道理。”队员们拿出相关法律法规,向双方解释耕地边界的法律界定,明确指出私自损毁地标物是不对的,“土地边界受法律保护,任何一方都不能擅自变动。你们有分歧可以商量,但不能用这种争吵的方式解决。”法理之外,更有人情。“远亲不如近邻,低头不见抬头见,因为这点小事儿伤了和气,值得吗?”驻村工作队队长的话语朴实却在理,“你们想想‘六尺巷’的故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邻里之间互相谦让,才能长久和睦。”结合村里的乡俗民情,驻村队员引导双方多想想平日里互帮互助的情分,少计较眼前的得失。

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沟通,剑拔弩张的气氛逐渐缓和。“其实也不是多大的事,就是当时气不过。”村民老张率先松口。村民老王也不好意思地说:“我确实没提前打招呼,是我不对。”最终,在驻村队员的见证下,双方握手言和,同意恢复地标,并在村民小组长等知情人的协助下重新确认了边界位置。

这场玉米地里的调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解开了矛盾双方的心结,也让“和睦邻里、互谅互让”的新风尚在田间地头悄然传递。

通讯员 刘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