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9月13日

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正在改变着一个村庄的面貌、村民的认知及生活方式。

板厂自然村,这个人均耕地仅0.28亩的村落,地处二半山区,隶属威信县罗布镇顺河村委会。这里海拔800余米,年平均气温14℃,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产。

然而,与外出务工的收入相比,务农收入依然有限。全村113户576人,其中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离乡务工。

与乌蒙山区的许多村庄相似,板厂村面临着“人多地少”与“土地撂荒”并存的现实困境。

2024年11月,板厂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挂上新招牌,变身为威信县璞真农业种植家庭农场(以下简称“璞真家庭农场”),为这个普通村落带来了新气象。春节期间,陆续返乡的村民注意到这个焕然一新的农家小院,不少人开始意识到,一种叫作家庭农场的新型经营主体正在家乡悄然兴起。不过,在农场主何强眼中,这些外在的变化——不论是整洁的院落,还是四季不断的农作物,都不是家庭农场的真正内涵。

自2013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到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明确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再到2025年7月四川省率先推动《四川省家庭农场促进条例(草案)》的立法,历经10余年政策推动,昭通市已发展家庭农场4500家。其中,璞真家庭农场或许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插班生”。

2012年,曾在外从事酒店管理与餐厅经营的何强回到家乡,在罗布镇的郭家、新田、顺河3个村开办幼儿园。在他看来,学前教育离不开游戏与生活,吃什么、玩什么、学什么,是这3所幼儿园需要面对的问题。与城市相比,板厂村虽小,却拥有丰富的游戏资源,如农作物种植、手工制作等。然而,受限于山区的交通条件和土地分散的现状,幼儿园可通过打造适合幼儿观察的乡村生活场景,借助生活化游戏让孩子们融入自然,为他们提供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

但现实却格外骨感。

要建设一个适合幼儿观察的乡村场景,首先得把分散在各户手里的土地集中起来。其次,大多数在外务工的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回到土地上。

转机出现在8年后的2020年。一片近8亩的草莓地,引发了一场“多米诺骨牌效应”,何强由此意识到乡村学前教育与家庭农场之间,原来存在着某种深刻的关联。

2020年5月,草莓熟了!

国际劳动节刚过,郭家村、新田村与顺河村3所幼儿园的孩子们来到板厂村草莓园。那天的场景,何强记忆犹新:孩子们一进园就欢快地跑开,当发现一颗颗鲜红的草莓时,纷纷欢呼:“我这里有!”“我这里也有!”

何强回忆道:“当时,大班的朱启润离我最近,他的声音特别响亮,而且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在平时的课堂上很难看到。”

何强将这一快乐场景分享到家长群,群里顿时热闹起来。短短半小时,就收到了50多条消息,最多的回复是这样两句:“孩子快乐,我们也很快乐。”“我终于明白了快乐的源泉。”

草莓的采摘期有两个月。周末,陆续有家长专程带孩子前来体验。何强说:“那一年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草莓卖到了每斤30元,但它所带来的情绪价值远远超出了价格本身。”

板厂村的学前教育资源并未局限于农田、树林、果木等自然空间。璞真家庭农场流转了140亩土地,陆续种植草莓、向日葵、西瓜、冬桃和各类蔬菜。孩子们常常到田间地头观察、采摘,身上渐渐多了“泥土气”。然而,除了泥土气,他们的成长中还应浸润些什么?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在威信县成立,出生于罗布镇郭家村的殷禄才担任支队长。此后,他以郭家村为根据地,率领部队在罗布镇及云贵川三省交界区域坚持斗争长达11年,直至1947年英勇牺牲。

这段发生在家门口的红色历史,应当被孩子们从小了解。何强设想,可以依托璞真家庭农场开发红色研学项目,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边走边学,通过“行走的课堂”拓宽视野,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增添一抹“乡土味”与“红色印记”。

然而,开发一个研学项目,却要面临诸多困难。

春播时节,何强6岁的小女儿何佳熠常随外婆到地里育苗。看着埋下的种子渐渐发芽、生长,她对一粒种子所发生的变化充满惊奇。

8月2日,与何强面对面交流结束后,记者问坐在一旁的何佳熠:“你喜欢在地里摘草莓,还是喜欢育苗?”她毫不犹豫地说:“我更喜欢育苗。”

也许,两年前何强将家庭农场命名为“璞真”的那一刻,他就在心里为它下了一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