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9月13日

对话何强//家庭农场是一个有泥土味的地方

记者 田朝艳 汪 舒

家庭农场要让农业回归本真

记者:当初创办家庭农场,为何想到用“璞真”这个名字?

何强:2023年计划创办家庭农场时,我曾为起名一事反复思量。名字是否响亮、能否被人们接受、是否与我创办农场的初衷一致,这些都要考虑。后来,我发觉难以兼顾,便决定回归本心,坦然表达最初的愿望。

我回想起2019年底开始种植的那8亩草莓。当时目标非常纯粹:只为让幼儿园的餐桌上有安全放心的食物,让孩子们尝到草莓最本真的味道。这段经历让我想到“返璞归真”这个成语。它所代表的,正是回归事物原本的状态。那么,一个家庭农场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我看来,一个理想的家庭农场,其经营者首先应当是本分的劳动者;其次,他们所做的事业必须是真实的;最后,农场所提供的应是真正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您萌生了创办家庭农场的想法?

何强:这个想法源于2019年6月我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一次经历。当时,在东魁的一个杨梅种植农场,我看到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在果园里一边采摘一边说笑,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很难在教室里看到。我想,如果幼儿园的孩子来到这里,是不是也会这么开心?这个画面让我深受触动,并吸引我进一步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学生来自台州市书生中学,这次活动是学校组织的一次农村研学活动。同时,我了解到东魁杨梅不仅仅是一种水果,它的背后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黄岩县江口乡东岙村大虫坑山脚下有一棵树龄达100多年的杨梅树。这棵杨梅树与其他杨梅树明显不同:大叶大果、肉柱尖、果汁酸,后来经过嫁接培育,逐渐引种到多个省份,云南也有引进种植。东魁杨梅以前叫“东岙大杨梅”,直到1983年才被正式命名为“东魁杨梅”,意思是“东方最大的杨梅”。

书生中学作为一所民办学校,收费标准并不低,但家长们仍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必定是因为学校提供了他们真正看重的价值——不仅是知识,还有那种走出课堂、亲近自然的体验与快乐。

何强:我可以再补充一下我当时了解到的活动背景吗?

记者:当然,您请说。

何强:后来,我从一篇题为《书生中学:杨梅园里上劳动课》的报道中了解到,那次活动以“劳动实践与公益助农”为主题,旨在让学生学习东魁杨梅的采摘技巧,了解杨梅的生长周期与种植养护知识,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此外,当年雨季较长导致杨梅滞销,学生们通过现场采购、直播推广等方式帮助果农拓宽销路。此次活动将劳动教育、公益责任与学科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亲身参与解决农产品滞销这一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升综合能力。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教育探索。尽管我们所处边远山区,推行此类活动会面临诸多困难,但总得有人迈出第一步。也正是这样的信念,推动我不断摸索,最终创办了璞真家庭农场。

记者:一个家庭农场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何强:家庭农场既要发挥联农带农的作用,也要创造安全、健康与快乐的价值。

记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认为第一个责任尤为关键,目前家庭农场运营状况如何?

何强:2020年种植的8亩草莓如今已扩展至24亩,另外还种植了向日葵、西瓜、冬桃、蔬菜等。总体来说,各类作物的种植正按计划稳步推进,未来我们将继续扩大经营规模,计划种植花卉、水果用于观光和采摘。我们始终致力于打造绿色、有机的家庭农场品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农产品。

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农场主

记者:我们把家庭农场理解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缩小版”,这个“缩小版”有什么特点?

何强:在创办家庭农场的过程中,我逐步明晰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它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元,并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为家庭重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璞真家庭农场为例,我们流转了近140亩土地,仅在农忙时节雇佣村民协助,收入主要来自观光体验和农产品采摘售卖。

记者:人才、土地和资金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关键要素,您觉得哪一个更重要?

何强:都很重要。资金作为投资的基础要素常被忽视,投资人需具备初始资金,但农业投资往往会超出预算,此时政策扶持无疑是雪中送炭。农村因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土地流转本身难度不大,但土地不连片导致整合利用与管理存在挑战。

我认为人才是核心要素。从农民到农场主的转变,不仅是身份称谓的变化,还是做事逻辑的重构。农民只需专注耕种自家土地,而农场主作为经济实体的运营者,必须实现从“耕作思维”到“运营思维”的转变。

记者:您是怎样成功转变身份的?

何强:通过不断学习来更新原有的认知与思维。2023年10月,威信县农业农村局为我颁发了家庭农场认定证书,这标志着我身份的正式转变。尽管我此前已到周边多个家庭农场参观学习,但总觉得璞真家庭农场的现状与它们似同又非同,心里始终没底。毕竟,哪有两个家庭农场的区域位置、地理气候、社会资源等完全相同呢?

2024年6月,昭通市农业农村局授予璞真家庭农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这份荣誉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为了不负此名,我在下半年集中精力参加了多项培训,先后参加了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的“耕耘者振兴计划”云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题培训班,以及云南省委组织部举办的全省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提升联农带农促增收能力专题培训班。

记者:哪一次培训让您受益最多?

何强:每次培训都让我有所收获。其中,我收获最大的是参加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组织的“耕耘者振兴计划”云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题培训班。除了系统学习农业生产托管与社会化服务政策、如何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外,我在与同行的交流中特别注意到,云南省已出台多项支持中小学生农业研学的政策。这些政策强调课程在地化、推动跨部门协作,并注重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

参加完培训后,我为璞真家庭农场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农场主职责》《农场财务室工作职责》《农场办公室制度》。目前,璞真家庭农场正积极向威信县教育体育局提交申请,并与威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洽谈,致力于打造以“红色文化+生态农业+体验实践”为特色的研学课程,助力培养中小学生扎根乡土、热爱家乡的情感认同。

“家庭农场+研学”成一种模式

记者:您所了解到的本地同行,他们以什么模式运营家庭农场?

何强:昭通市家庭农场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并衍生出多种发展模式。我比较关注“农业+文旅”模式,比如鲁甸万亩稻田观光园开发的农耕体验、亲子研学项目就很有代表性。

记者:您认为当下需要家庭农场吗?璞真家庭农场要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径?

何强:关注农村的人都知道,城镇化进程已深刻改变了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格局。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年轻一代大多不再以农业为主业。因此,“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已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有效路径。

对于璞真家庭农场,我们规划了一条“小而精”的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不仅要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健康的农产品,还要通过田园体验传递快乐生活理念,唤醒人们的乡土情怀。

记者:您提到的打造“红色+生态+体验”研学课程,是出于什么样的思考?

何强:乡村孩子的成长需要更多优质资源支持。客观来看,要让乡村孩子完全获得与城市孩子完全同等的教育条件并不现实,因此更需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挖掘乡村社会资源。家庭农场本身就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其拥有的树木林果、花卉植被、农耕器具及地方文化等,都是天然的教育素材。我们设计的实践课程主要着眼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集体观念和社会认知,帮助他们提升表达能力与情绪管理能力。以罗布镇为例,这里以高二半山区与干热河谷气候为主,特别适合开展生态观光与旅游。与此同时,这里拥有苗族村寨郭家村泡桐湾、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革命根据地遗址等人文资源,以及“桃花里休闲农场”等农文旅融合项目,为研学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记者:将璞真家庭农场打造为“开放教室”,通过“感知—心动—创造”的体验设计体系,乡土资源就能转化为活教材。在研学课程开发中,如何实现这些资源的有机整合?

何强:首先需精准定位客户群体:一是亲子家庭,二是中小学生团体。我们已积累了不少亲子家庭客户,此前开展的生态观察、农事体验等活动,有效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兴趣。针对中小学生团体,我们计划通过轻量化改造,对接教育部门课程标准,目前相关资质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其次是深化与文旅部门的合作,为农场经营争取更多资源。

需要强调的是,家庭农场并非要替代传统教室,它更像是一扇展示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窗口,一条通往实践教学的独特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