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凡采取“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向当地群众提供400余个就业岗位。他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出2个省级林木良种,获授权专利11项。他创办的昭通芸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获评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个退伍不褪色的创业先锋,正在用军人的担当和匠人的执着,在水磨镇的青山绿水间,谱写着一曲乡村振兴的奋进之歌。
记者 周 燕 通讯员 李海燕 文\图
“今年独蒜兰鲜货价格都涨到每公斤400元了,但我们宁可少赚钱也要保证按原计划给农户提供种苗。”近日,在鲁甸县水磨镇的独蒜兰种植基地里,昭通芸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杨玉凡又一次拒绝了高价收购种苗的客户。这位36岁的退伍军人,用8年时间将珍稀药材独蒜兰打造成富民产业,带领320户群众走上了特色种植致富路。
从“走出去”到“带回来”的创业情怀
2007年,从部队退役的杨玉凡选择外出打拼,在中药材行业积累了10年经验。2018年,怀着“要让乡亲们在家门口致富”的想法,他回到家乡创办合作社。“水磨村山多地少,特别适合种独蒜兰,这株‘草’说不定能改变家乡面貌。”
独蒜兰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资源禁止采挖,人工培育更是世界性难题。杨玉凡没有退缩,他将全部积蓄投入研发,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在专家指导下攻克了组培育苗技术难关。如今,他建成的300平方米组培车间,单批次可培育3500万株种苗,成活率从自然条件下的5%提升到85%,成为全国最大的独蒜兰繁育基地。
“三保”模式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做生意不能只看眼前利,让农户持续增收、让产业健康发展,才是长久的诚信。”杨玉凡深知,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农户最担心“种得出、卖不掉、卖低价”。因此,他向种植户郑重承诺“低价供种苗、免费教技术、保价收产品”,并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提供独蒜兰种苗。
“杨总给出的‘三保’实在是太贴心了!”正在基地采收的脱贫户陈大会算起了账,“低价种苗省了本钱,免费技术培训学了本领,保底收购更不愁销路,今年我家5亩独蒜兰少说能挣10万元。”
杨玉凡创新的“三保”模式已让利农户超50万元。即使今年市场行情看涨,面对多家企业以双倍价格求购种苗的情况,他仍坚以持原价供应农户,还投入150万元用于研发观赏型新品种,开拓花卉市场以增加盈利点。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在独蒜兰产业发展中,杨玉凡始终坚守生态底线,不仅主动向县林业部门报备种植规模,还建立野生资源监测点,连续3年通过有机认证。他不断夯实企业科研创新基础,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达成“产学研”合作,获授权专利11项。最新培育的“宝芸”“宝苼”两个新品种,既保持了药用价值,又兼具观赏性,实现了“一兰双用”。
如今,杨玉凡的公司已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独蒜兰种植1300亩,帮助4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3万元。2024年,公司年销售收入达2050.63万元,利税390.39万元。昭通芸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获评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