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巧家县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深入乡镇(街道)、中小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从智能设备展示到趣味科学实验,从集镇广场的“科技盛宴”到托管课堂的动手实践,这场贯穿整个暑期的科普热潮,让前沿科技走出实验室,使科学知识变得可感可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还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种子。
科技下乡
智能展示贴近群众
7月的一天,红山乡集镇广场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盛宴”。县科协与社科联在广场设立科普咨询台,工作人员现场发放科普手册与环保宣传袋,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机器狗”动态演示。在工作人员的指令下,机器狗灵活地完成前进、转弯、翻滚等动作,引来阵阵惊呼。“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真没想到在家门口也能看到!”红山社区的王大爷凑到跟前,连连赞叹。
此次活动将前沿科技知识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群众直观感受科技为生活带来的改变,切实提升了群众的科学素养。
活动结束后,科普团队马不停蹄地来到红山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暑期托管班,为近百名学生带来“动手学科学”专题实践课。“大家想不想自己做一个会转的小风扇?”志愿者的提问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在志愿者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一步步完成电路连接、电机安装和叶片调试。当亲手组装的小风扇吹出凉风时,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欢呼。“第一次自己做出能转的小风扇,我终于明白电是怎么让机器动起来的。”一名学生举着自己制作的小风扇兴奋地说。这堂融合物理原理与工程思维的实践课,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弥补了乡村学校实验教学资源的不足。
暖心陪伴
科技点亮留守童年
“机器人跳舞啦。”在巧家县立鹤小学的操场上,欢快的音乐与孩子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几个憨态可掬的机器人迈着整齐的步伐,时而旋转、时而摆臂,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引得孩子们拍手叫好,现场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是立鹤小学留守儿童暑期托管班科普活动的热闹场景,也是巧家县科协关爱留守儿童的生动实践。
在活动现场,科技体验项目丰富多彩。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轮流用平板电脑指挥机器狗完成前进、后退、掉头、翻滚等动作,亲身感受科技的乐趣。“今天,我操作了机器狗,还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太有意义了。”留守儿童诺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虚拟体验区,戴上VR眼镜的孩子们仿佛置身于全新的世界,在“穿越峡谷”“探索深海”的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科学探索的奇妙。
最受欢迎的当数“柠檬泡泡水”实验课。志愿者将白糖、小苏打、柠檬汁等材料依次摆开,引导孩子们观察酸碱反应:“大家仔细看,柠檬汁里的酸和小苏打里的碱遇到,就会‘打架’产生气泡哦。”孩子们亲手搅拌溶液,看着杯中的泡沫不断升腾,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小苏打里有碱,柠檬汁里有酸,它们混合起来就会产生气泡。”留守儿童小城认真地分享自己的发现,“这个实验让我学到了很多化学知识。”
“举办活动的目的不只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这些留守儿童打开一扇科学的大门。”巧家县科协志愿者付忠贤说,当听到有孩子说“以后想自己做机器人”“想当科学家”时,他深受感动。“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这才是科普真正的意义。”
磁力探索
科学思维萌芽生长
在玉屏街道滨江社区暑期托管班,一堂以磁铁为主题的科普课引发阵阵惊叹。“为什么小棒能飘起来?”“磁铁为什么会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志愿者通过一系列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活动中,志愿者引导孩子们亲手操作磁悬浮支架,观察小棒“凭空漂浮”的现象;组装“飞翔的蝴蝶”,看它们在磁力作用下翩翩起舞。通过这些直观的体验,孩子们轻松理解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物理奥秘。低年级的孩子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完成组装,看到自己的作品动起来时,兴奋地拍手欢呼;高年级的孩子则主动提出问题:“如果换一块更大的磁铁,蝴蝶会飞得更高吗?”
科普志愿者将抽象的物理原理融入趣味实验,让孩子们在动手组装的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与专注力,在相互协助中学会分享与沟通。社区托管班老师王敏感慨道:“以前孩子们放假总爱玩手机,现在跟着做实验、聊科学,不仅不觉得枯燥,还学到了很多知识,这样的暑假太有意义了。”
系列科普活动是巧家县科协与社科联深化基层服务、践行科普为民的重要举措。通过科技资源下沉、科普形式创新,真正让暑期托管班成为孕育科学梦想的摇篮,有效激发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下一步,巧家县还将持续整合资源、拓宽覆盖面,推动科普活动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让科学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贡献更多力量。
通讯员 姜连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