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8月30日

以底线与极限思维 筑牢防汛“铜墙铁壁”

宋国兴

当前,正处于防汛关键期,防汛救灾工作进入了最为紧要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着重强调要“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这一重要指示,不仅是应对当下极端天气频发态势的治本之策,更是我们党一以贯之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必然要求。面对复杂严峻的防汛形势,我们唯有绷紧思想之弦、筑牢责任之堤,才能构筑起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壁垒。

防汛救灾,自古以来就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要事。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事件显著增多,防汛减灾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入汛以来,不少地区接连出现突破历史极值的强降雨过程,江河水位持续超出警戒水位,地质灾害风险急剧攀升。在这样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底线思维与极限思维,深刻地把握了防汛救灾工作的内在规律,也鲜明地体现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治担当的要求。

然而在现实中,仍有个别地区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追根溯源,这是因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存在差距。有的地区对潜在风险隐患认识严重不足,错误地将“百年一遇”当作“不会遇到”,从而放松警惕;有的在应对准备上极不充分,把大概率会发生的事件当作小概率事件来处理;还有的在责任落实方面存在严重漏洞,导致工作在“最后一公里”处受阻,难以真正落地。这些现象清晰地暴露出思想防线上存在的缺口,而这恰恰是防汛体系中最危险的“管涌点”,一旦忽视,后果不堪设想。

底线思维,是防汛救灾工作必须坚守的政治基准线。底线思维所展现的,是做好最坏打算、执行最严标准的政治清醒。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在防汛工作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加充分,将风险思考得更为深入,宁可做十次防范而九次落空,也绝不能出现一次疏忽而酿成大祸。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秉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健全并完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体系,确保能够尽早发现险情,并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尤其是针对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防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更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切实保证防控措施能够跑在洪水前面,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极限思维,则是应对极端灾害的必然选择。极限思维彰显的是打破常规思维定式、超越既有经验的前瞻意识。传统的防汛标准大多依据历史数据制定,但如今气候变化使得“历史极值”不断被刷新。这就迫使我们必须突破思维局限,按照超出历史记录的标准来进行设防。在工程防御层面,要提高重要基础设施的设防等级,增强其抵御灾害的能力;在应急准备方面,要针对“超标准洪水”完善应对方案,做到有备无患;在救援能力建设上,要着力建立能够应对多重灾害叠加的复合型保障体系,提升救援的效率和效果。只有将预案制定得尽善尽美,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到极致,我们才能在真正的极限考验面前保持从容,有效应对。

防汛救灾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思维防线则是最为关键的“第一道堤坝”。当前,防汛工作已步入最关键的阶段,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以底线思维筑牢安全屏障,以极限思维提升应急能力,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守护江河安澜的实际行动。要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见叶知秋的敏锐洞察力,在思想上毫不松懈,在责任落实上环环相扣,在措施执行上一抓到底。让“思维之弦”时刻紧绷,让“生命防线”坚不可摧,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目标交上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