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拳与邹家拳合称“昭通清拳”,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昭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武术的根脉深植民间,彭家拳正通过一代代传人的努力熠熠生辉。车大勇,彭家拳第三代传人之一,用26年的坚守与奉献,书写了一段薪火相传的武学传承故事。
“我的师爷彭勤曾是滇军将领,参加过台儿庄战役。他创编的‘三刀半’刀法,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车大勇口中的彭勤是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人,曾运用博采众长的武术与敌人英勇搏斗,在云南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40年,彭勤因伤返乡后,致力于办学,并在武术领域融汇各家之长,创编了十二连环手、十二连环拳、八大一掌劲、六字劲等武术套路和功法,形成了体系完整的“彭家拳”。
车大勇与武术的缘分始于幼年。7岁时,他便跟随彭家拳拳师董祝昌习武,初步展现出对武术的热爱与天赋。初中毕业后,他正式拜入彭家拳第二代传人彭体强门下,系统学习彭家拳技法与理论,从此踏上了深入传统武学殿堂的道路。
凭借多年的刻苦训练与师傅的悉心指导,车大勇在武术领域取得了不少成就,不仅成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云南武术协会常委,获评“中国武术五段”称号,还考取了国家二级武术裁判员证书。在竞技场上,他屡获殊荣:在全国传统武术公开赛中荣获南拳二等奖,在云南省第五届传统武术比赛中斩获枪棍一等奖……这些荣誉背后,是他对武学的不懈追求与坚守。
“从师爷彭勤到我这一代,彭家弟子少说也有上万人。”车大勇自豪地说,彭家拳因简单易学、实用性强,备受武术爱好者青睐。彭勤创办的彭家拳,经第二代传人彭体强发扬光大,到车大勇这一代,已发展成为拥有上万名弟子的武术流派。这一数字也见证了昭通传统武术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众多弟子的传播与推广下,彭家拳逐渐走出昭通,遍及云南,甚至远播国外。在各类武术比赛中,昭通清拳拳法已屡见不鲜。传习彭家拳26年来,车大勇已培养了上千名学员。如今,这些弟子的子女又来到车大勇的培训班,继续学习彭家拳,形成了“三代同堂”的习武景象。
目前,彭家拳已成立研究学会,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教学,深受青少年学生的欢迎,有力推动了昭通武术的传承和发扬。“我们积极响应‘武术进校园’的号召,在昭阳区二小等多所小学开设武术传承班,以武育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车大勇说。
“我们传承彭家拳,不仅传承祖辈留下来的武术精髓,还延续着血脉中流淌的武术文化。”车大勇说,“希望弟子们能够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将彭家拳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车大勇看来,武术传承的不仅是招式与技巧,还是一种尚武精神与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他时常向弟子们讲述彭家拳创始人彭勤的抗日事迹,希望通过武术塑造弟子们的体魄与人格,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爱国敬业的品质。
弟子贾龙跟随车大勇学习彭家拳近10年,从小跟着师傅练武的他,从原本体弱变得十分健壮。他坦言:“彭家拳不仅强身健体,还能让我在工作中更好地履行保家卫国的责任。若路见不平,我一定会出手相助。”
如今,48岁的车大勇和师兄弟们依然活跃在武术教学一线,致力于推动彭家拳在昭通的普及与发展。在他看来,传统武术不仅是历史的积淀,还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彭家拳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为昭通的文化建设增添一抹亮色。
车大勇及其弟子们的故事,既是昭通武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传统武学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
记者 苏 燕 彭永义 闵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