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8月27日

臧尔荣: 六旬拳师托起邹家拳传承之光

清晨六点半,昭通城还未完全苏醒,望海楼公园广场上已聚集起一群太极拳爱好者。人群中,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正缓缓起势,动作行云流水,刚柔并济。他就是今年66岁的臧尔荣,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邹家拳传承人。

8月下旬,昭通市举办了首届传统武术套路精英赛,这场以“风云际会·武韵昭通”为主题的赛事,是当地武术界的一大盛事。作为昭通市武术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开幕前一周,臧尔荣忙碌地穿梭于各个练习场,指导3支武术分队的表演内容,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这场赛事虽然迟来,但总比不来好。”臧尔荣感慨道。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比赛,还是昭通——历史上西南地区有名的“武术之乡”重振雄风的重要一步。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昭通武术的复兴之路还很长。

1959年出生的臧尔荣,童年时体质虚弱。望子成龙的父亲做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送他去学武强身。就这样,年幼的臧尔荣拜昭通著名武术师邹锡彪和王启林为师,开始了他的武术生涯。

邹锡彪是邹家拳创始人邹若衡的亲侄子。臧尔荣有幸成为邹家拳的第三代传人,但他坦言:“跟随邹锡彪学习一生,却从未叫过他一声‘师傅’,大家都叫他邹大爹。”学拳在邹大爹家的堂屋中进行,学得一招一式后,回家再刻苦练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起早睡晚,从不懈怠。”回忆起那段岁月,臧尔荣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

由于对武术的酷爱和谦虚好学的态度,他的武艺快速精进,立志要用毕生的精力学习与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为进一步提高技艺、追寻武术真谛,他远赴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遍访武术名家,吸取各家精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挖掘和整理武术遗产,臧尔荣虚心向武林前辈请教,收集并录制了数十路昭通古老的传统武术套路。他还利用工作之余,撰写了大量习武心得体会。2016年,臧尔荣参加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家考试,被授予“中国武术七段”称号,同年还在云南省武术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太极拳、剑套路锦标赛中荣获“D组男子陈式太极三等奖”及“D组男子太极剑二等奖”。

2004年6月19日,昭通武术馆正式挂牌成立。作为馆长的臧尔荣,一想到今后可以潜心研究武术文化,为弘扬和发展昭通武术培养人才,眼角眉梢都充满了笑意。如今,他创办的昭通武术馆已声名远播,培训学员达500余人。每天夕阳西下时,总能看到臧尔荣带领的少年武术班在望海楼公园广场上齐声朗诵武训:“文健心,武强体,文武并进能超群!”孩子们含胸、收腹、抱拳、出拳,一招一式都十分认真严谨。

臧尔荣认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聪明好动、有主见,但身上往往带有“骄、娇”二气,依赖性强、毅力差、怕吃苦。“通过正确引导和科学合理的传统武术训练,不仅能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团结拼搏的团队精神,也能让孩子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强。”

尽管已到退休年龄,但臧尔荣仍在为保护、推广邹家拳四处奔走。他不断推进武术进校园:开办武术少年班、到昭通市一中凤池分校授课、在昭通学院建立邹家拳学习协会、到老年大学授课。

在臧尔荣看来,邹家拳最核心的特色和魅力并非招式,而是创立者与传承者所秉持的精神和文化。

“邹家拳的精神感天动地。”臧尔荣讲述着邹家拳的历史:在护国战争中,邹若衡担任护国第一军总司令的护卫,用血肉之躯为其挡子弹、防暗器;在抗日战争和云南和平解放中都作出过重要贡献。邹若衡是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所创立的邹家拳是昭通乃至云南唯一的本土拳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臧尔荣的师傅邹锡彪同样一生豁达,满腔家国情怀,青年时投身抗日,曾参加长沙保卫战,并活捉过日本特务。

当被问及为何能一直坚持传承和发扬邹家拳时,臧尔荣的回答简单而深刻:“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情’字。一是昭通情。每一个昭通人都应该为家乡有如此优秀的拳术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传承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义不容辞。二是师徒情。师傅在那么艰难的时期都坚持将邹家拳传承下来,并将发扬光大邹家拳视为毕生梦想。作为弟子,我有义务更有责任将它传承和发扬好。”

2025年3月,昭通市武术协会成立,臧尔荣被聘为专家委员会主任;同年4月,他又被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认定为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邹家拳)代表性传承人。这些荣誉对他而言,更意味着责任和担当。

“老一辈留给我们的优秀武术文化,我们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臧尔荣经常这样对学生说。寒来暑往,他终日忙碌,设点办班,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昭通人了解、学习并热爱昭通武术。

在风云际会的新时代,臧尔荣正以毕生所学,托起邹家拳的传承之光,让这门古老的武艺在昭通大地上焕发新的生机。

记者 唐龙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