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聂孝美 文/图
在昭通卫生职业学院,当学生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殿师老师,总会亲切地喊一声“小马哥”。透过这个带着江湖气的称呼可以看出,马殿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很亲近。
自2019年站上讲台,马殿师用6年时间,把思政课讲成了学生口里“最想听的课”,也把自己变成了学生们“最想聊天的人”。
从“受影响者”到“影响者”
马殿师的教学风格里,藏着高中班主任成信庚的影子。“当年,老师既管我们早读、晚修,又会拉着我们话家常、聊心事。”如今的他,将这份“严慈相济”复刻得恰到好处。
“我未必记得每个学生的名字,但一声‘小马哥’里藏着的温情,比任何奖状都珍贵。”他常说,自己不过是把当年班主任给予的温暖,一点点传递下去。
让理论课“落地生根”
讲深、讲透已属不易,但若想再进一步“讲活”,让学生真正产生共鸣,则更是难上加难。马殿师深谙此道,他会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调整教学模式,善用经典案例和学生身边的故事作为切入点。“用他们熟悉的场景和经历打比方,理论才能从书本走进心里。”正是这样的用心,才让他的课堂总是充满吸引力。
“上课很认真、待人很好、讲课也不枯燥。马老师的备课本上,一半是理论框架,一半是密密麻麻的‘学生故事’。”2024级中药学专业学生周治洪腼腆地说,“老师喜欢用我们身边的故事当例子,就像给理论搭了座桥,我们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听着确实有点枯燥,但马老师讲课总能把那些知识转化成身边的事例。”在校园的走廊里,学生凹文芬正和同学分享着对马殿师课堂的感受。
刚入职那年,马殿师的教案改了又改,常常抱着书本追着老教师问“这个案例这么讲行不行?”周末跟着教研组磨课,晚上对着空教室练板书,“那时候觉得,能让学生不打瞌睡就赢了”。
如今的他,已捧回五省(区)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云南省教学展示比赛二等奖。但最让他骄傲的是,当路过实训楼时,总有学生激动地对他说:“小马哥,上次你讲的‘坚持’,我用到了!”
有过换岗的机会,他却从没动过心思。“每次开学走进新教室,看着台下一张张新面孔,就像拆开一封封待读的信,太让人期待了。”马殿师说,他想在讲台上一直站下去,直到成为学生口中“当年有位马老师……”的故事。
阳光穿过昭通卫生职业学院的操场,落在马殿师的教案上。那里写着新学期的教学计划:多收集学生的实习故事,再把课堂搬到社区服务点去。因为,在“小马哥”看来,最好的课堂,永远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