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8月21日

柳林印记:一个驻村干部的乡村振兴观察

通讯员 碎 金 文/图

到镇雄县中屯镇柳林村驻村工作后,我的目光便聚焦于这个万人大村。它在沧桑岁月中沉淀,承载着历史的辉煌;它从时光深处走来,传颂着动人的故事;它以独特的韵味展现迷人风采,在时代浪潮中书写美好未来。

踏上柳林村这片广袤的土地,我用脚步丈量这11平方公里的起伏区域,走遍27个村民小组,穿梭在村寨巷陌间,感受不同的生活气息与节奏。通过走访村民,倾听他们的心声,我欣喜地看到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边疆要冲:花通古城的前世今生

从镇雄县城出发,沿镇(雄)赫(章)二级公路前行,看到“中屯欢迎您”的标识,便进入了中屯镇地界,这里正是柳林村叶家湾村民小组所在地。继续前行,在石房子村民小组公路旁,一座气派的牌坊映入眼帘,上面写着“花通古城柳林欢迎您”。

柳林历史悠久,古代曾是芒部(今镇雄)通往乌撒(今贵州威宁、赫章等地)的要冲。作为连接云贵两省的交通要道,其昔日繁荣程度可想而知。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任命颖川侯傅友德为统帅、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调集骑兵30万征讨云南,芒部土司为征讨对象之一。

明初,从应天府(今南京)进入云南主要有东路普安道与西路乌撒道两条路线。傅友德兵分两路进军云南,这也是明朝后来经营云南的两条主要干线。傅友德与蓝玉、沐英率主力走东路普安道,都督胡海(又名海洋)、郭英、陈桓等率兵5万走西路乌撒道。两路大军一路大捷,郭英部乘夜渡河,拂晓突袭实卜营。实卜落荒而逃,郭英俘获乌撒土目阿容等人。与此同时,陈桓率兵攻打芒部。傅友德抵达乌撒后,筑城防御,实卜率土兵大举进攻,芒部土司也率众支援。傅友德指挥明军鼓噪冲杀,激战中多名土司头目被长矛刺中坠马身亡,土兵大败,实卜败逃。芒部土司见大势已去,遂归附明朝。

1382年4月,乌撒、东川、乌蒙、芒部等土司发动武装反抗,朱元璋诏令傅友德等率军会剿。明军大败乌撒,攻克芒部,斩首3万余人,缴获牛羊数以万计。同年秋,傅友德派遣指挥使郑祥在柳林筑城留守。郑祥凭借柳林雄峰险要、依山临水的地理优势,修筑土城 抵御外敌。郑祥筑城旧址位于今中屯镇柳林村,名“画松城”,亦称“花通城”。花通城可看作镇雄县城的前身,这充分说明柳林在明代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和政治价值。

明军将士筑城留守后,在镇雄设立头屯、中屯、梢屯(今柳林)、陈贝屯和二龙关屯并戍边屯垦。5600多名明军按“七分屯垦、三分戍守”原则,在陈贝屯设立中营、下营、八亩营负责军事训练和防卫。明军的留守将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耕作技术等传入镇雄,促进了当地的发展,那时的柳林一带良田连片,稻谷飘香。

遗憾的是,明军班师回朝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古城逐渐荒废。如今,走进柳林,只见青山绿水间土地纵横、房屋林立,却再也看不见古城的一丝痕迹。关于花通古城的具体位置,当地说法不一:有人说在花通山村民小组,也有人说在中田坝村民小组(中田坝村民小组是如今柳林村赶集的地方)。我向村民打听花通古城,他们带我到花通山村民小组看了昔日赶街的江西街旧址,自豪地讲述着花通古城的曾经的辉煌,憧憬着重建古城的那一天。然而,走遍江西街旧址,我并未看到任何遗迹。

尽管如此,花通古城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留下的传奇故事已成为柳林人民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融入他们的血脉,生长为他们的文化自信。

诗画田园:柳林春雨的四季变迁

出镇雄城,经万年桥,过平坝便进入柳林。这一带是纳冲河的流经之地,得益于纳冲河的滋养,柳林村和平坝村一样盛产香稻。目前,中屯镇已规划在两村大面积种植水稻,旨在恢复“平坝春耕”胜景,打造特色香稻品牌。

柳林春雨是镇雄县“外八景”之一,与“平坝春耕”齐名。相传,柳林在清代因柳树成荫、常集云多雨而得名。清乾隆年间,镇雄知州饶梦铭曾于此地观赏美景,品茗把酒,诗情陡生,信笔成韵:“学舍槐为市,官池柳作衙。岩城松似画,雉蝶戟如牙。云影衔长剑,涛声咽暮笳。乌啼春雨后,四望尽桑麻。”饶梦铭的诗让柳林春雨获得了官方认可,并赋予了其文化内涵,为这一景致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后来,州中名士张起楠踏歌而至,心旷神怡之余,赋得七绝一首:“霏微细雨洒前津,着树如膏认好春。遥望柳林烟景外,路前扶散出行人。”这正是“文因景成,景借文传”的典型例子。

在柳林工作的两年里,村民介绍柳林胜景时,常说柳林烟雨,而非柳林春雨。据相关文史资料记载,阳春三月,走进柳林,但见青山绿柳,苍松翠柏,杜鹃争艳,春雨如烟,山水田庄融为一体,美如仙境。将柳林春雨说成柳林烟雨,对不了解当地历史的人来说,更有意境;对知晓者而言,虽看似少了文化传承,却也体现了一种新的解读与创新意识。

如今,纳冲河依然流过柳林,但这里已无水田,往昔山水田庄的景色也消失不见。柳林海拔较低,春天来得比县城早些,但春季经常干旱,春雨贵如油,所以难得一见柳林春雨。我曾多次期待一场春雨,希望邂逅柳林春雨胜景,却始终未能如愿。直到桃花、梨花、李花盛开时,春雨才轻轻洒落,似轻纱笼罩着柳林。一夜细雨后,清晨醒来,但见周围的房屋、树木、花朵以及远处的山峦和森林,皆有薄烟袅袅升起。柳林在蒙蒙春雨和层层薄烟的打扮下,宛如一位羞涩的少女,轻纱遮面,婀娜多姿,娇羞动人。果树在微风中摇曳,花瓣飘落,几只小鸟在枝头啼叫、跳跃、穿梭,惊醒一树花瓣纷纷扬扬落下。远处的山峦在烟雾笼罩下若隐若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沉醉其中,似在倾听一个神奇而曲折的故事。

很遗憾,春季的柳林烟雨我只见过一次。不过,秋冬季节,镇雄阴雨绵绵,我反而看到过很多次柳林烟雨。此时气温较低,柳林大地一片苍凉,烟雨如无数细密的银线从天空中轻柔飘落,悄无声息地编织着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烟雨弥漫,天空灰暗,目光所及之处皆是一片朦胧。那层层叠叠的雾轻抚着柳林,在烟雨晕染下浓淡有致,恰似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烟雨中的柳林静谧无声,听不见鸟鸣,只见枝头挂着晶莹的水珠,玲珑剔透,楚楚动人。这是一种诗意的存在,让每一个邂逅它的灵魂都能得到净化和洗礼,只留下内心深处最纯粹的宁静与恬淡。

不管是柳林春雨还是柳林烟雨,都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胜景,我们要感恩这片神奇的土地。

乡愁记忆:既密传说的价值传承

说起柳林村的神奇传说,不得不提及既密。既密位于柳林村的边缘,是一个村民小组,与县城接壤,犹如张开宽广的臂膀怀抱着柳林村。这里空旷宁静,仿佛世外桃源。一条公路穿村而过,房屋沿公路修建,田地与青山相连,屋舍错落有致,宛如一幅山水画。

既密村民小组流传着众多传说,其中石菩萨、石公鸡和石水牛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些传说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杰作,承载着岁月深处的温暖与力量,是奋斗与梦想铸就的传奇。

在不远处的公鸡山上,伫立着一块形似公鸡、饱经风霜的石头。走近它,仿佛能听到来自远古的鸣叫声,那就是传说中的石公鸡。

相传,彝族先民从遥远的中原迁徙而来,带着一只公鸡至此。这只公鸡每日清晨以嘹亮的“咯咯”声唤醒沉睡的村民,又跟随他们走进田间。村民劳作时,它啄食虫子,宛若为生活奏响乐章,渐渐成为村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然而,风调雨顺的日子被突如其来的干旱打破。土地开裂,庄稼颗粒无收,年轻力壮者纷纷外出逃生,老弱病残只能在这片土地上艰难求生。就在他们绝望之际,奇迹发生了。

一天清晨,公鸡不再“咯咯”地鸣叫,而是发出“接米……接米”的奇异叫声。几位老人惊奇不已,跟随公鸡前行。到了山上后,它就地一滚,化作一只石公鸡,屁股里竟流出许多白花花的大米。老人们惊喜万分,赶紧回家拿口袋接米。正是依靠石公鸡腹中源源不断的大米,村民们才安然度过了灾年。

然而,贪婪之徒却企图霸占这神奇的宝物:邻村一恶霸派他的两个儿子前来抢夺石公鸡。他们刚到石公鸡身旁时,石公鸡便不再流米,气急败坏的他们用双脚踢打石公鸡,石公鸡依然无米。丧心病狂的他们抡起铁锤,砸烂了石公鸡的嘴角,打折了它的翅膀。此举顿时激起天怒,一声惊雷,一道闪电,二人当场毙命。恶霸得知儿子的死讯后,疯癫不已,不久也一命呜呼。

为了纪念这只石公鸡,村民们将居住地改成了“接米”的谐音——既密。

另一种传说的前半段与此相仿:村民依靠石公鸡流出的大米度过灾年后,石公鸡便不再流米,而是作为村民的朋友守望着村民。稻谷成熟时,它偶尔会飞去平坝村啄食谷粒,村民们也习以为常。然而,一位来自四川的石匠发现了端倪,猜到石公鸡体内藏有宝物。于是,他用石锤敲掉石公鸡的头,取出宝物,石公鸡从此彻底变成了一块石头。

如今,虽然石公鸡失去了头颅与翅膀,但它依旧静静地伫立于公鸡山上,默默地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柳林的发展变化,承载着村民们的感恩与记忆,也提醒着人们要坚守善良、远离贪婪。

守正创新:新时代柳林答卷

在我心中,柳林是一片钟灵毓秀之地。这里四面环山,龙头山巍峨耸立,白虎头盘踞守候,形成天然屏障。纳冲河穿境而过,把柳林一分为二,青山绿水相依,蓝天白云相映,柳林无疑是美丽和开放的。花通古城底蕴深厚,柳林春雨源远流长,这片沃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乌蒙大地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我发现柳林人杰地灵。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聪明勇敢、与时俱进。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土地培育了许多有识之士,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成就斐然,为家乡增光添彩。他们的故事是一部部奋斗史,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

历史上的柳林曾经辉煌无比,如今的柳林依然名声在外。它获得的省级、市级、县级、镇级荣誉称号数不胜数,其中2018年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一殊荣是柳林的亮丽名片,照亮了柳林民主法治前行的道路。

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柳林洋溢着和谐安宁的氛围,展现出乐观向上的风貌,践行着民主法治的理念,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和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通过持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村民法治素养显著提升,邻里发生矛盾纠纷,不再靠争吵和武力解决,而是通过调解,心平气和地化解矛盾纠纷。村民们像守护自己的小家一样守护着柳林这个大家。据统计,2017年以来,全村治安状况持续向好,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新时代乡村民主法治建设成果丰硕。

柳林面条不仅是柳林的特色品牌,还是镇雄的骄傲,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闻名遐迩。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热闹的集镇,还是安静的村庄,一碗柳林面条总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和家的温暖。它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热爱。

柳林的现代化面条加工厂年产值达2000万元,从面粉到成品一气呵成,无需晾晒就能直达消费者餐桌,是顾客赞不绝口的美味佳肴。同时,柳林依然存在古老的擀面作坊,师傅们坚持手工制作,从选料、磨面到揉面、擀面、晾晒、切面,动作行云流水。阳光下晾晒的面条散发着淡淡的麦香,不仅传承着岁月沉淀的美味,还保留了记忆中家的味道。

凭借显著的品牌效应,柳林面条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远销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让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与此同时,柳林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工厂和商户入驻,柳林电商更是异军突起。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柳林人与时俱进,紧跟潮流,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积极宣传推广美丽乡村和农特产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更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特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推动柳林乃至镇雄的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据统计,柳林每年销售的镇雄酸菜就超过20万公斤。电商的蓬勃发展,不仅为柳林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机遇,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还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绽放出新的光彩。

柳林,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虽已不见昔日的花通古城,但历史印记在人们心中永远不会磨灭。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自然与人文融合,梦想与奋斗同行。它的辉煌过往、传奇故事、春雨胜景和响亮品牌,共同勾勒出这片土地的壮美与精彩,记录着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