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8月14日

老街坊慧眼“找碴”护宝

记者 莫 娟 马 娟 通讯员 石啟勇 马 威 实习生 谭 琦

晨光为挑水巷的青石板路镀上金边,陈俊步履匆匆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迟家大院门前。连续3天,这位“认死理”的老街坊紧盯着一对新安装的石墩,眉头深锁。经反复查证,他最终证实这个新安装的石墩上的牡丹花纹朝向有误。正是这份近乎固执的“较真”,不仅纠正了文物修复的关键细节,还在昭通古城保护史上刻下“人民守护”的深刻印记。

2023年12月,迟家大院保护修缮工作接近尾声,门前一旧一新的两个石墩引起了陈俊的注意。他发现新安装的石墩与旧石墩的风格不一样,显得尤为突兀。陈俊回忆道,看到石墩上的牡丹花雕刻整齐划一,这份“别扭”如鲠在喉。他立刻意识到这不符合昭通古城的历史风貌。

“牡丹花纹本该左右对称呼应,现在却像双胞胎一样齐齐地朝一个方向,不对劲!”陈俊说,“第一天的疑惑,在第二天的细察中得到了印证:左侧石墩风化自然、包浆温润;右侧虽雕刻精细,却显得过于崭新。”作为一名热爱历史文化的老街坊,陈俊深知每一块石头背后都承载着昭通古城的故事与记忆。带着这份敬畏,陈俊决定深入探究。他多次往返迟家大院,仔细观察石墩的质地、纹理,查阅了大量关于昭通古城的历史资料。

地方志中一条关键记载揭示了真相:迟家曾由主母当家掌舵!这一发现直接印证了迟家大院门前石墩上牡丹雕饰的深层寓意——它们不应简单对称,而应一左一右相互呼应,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寓意“花开富贵、富贵拱门”,是对家族女主人的尊崇。眼前这对“孪生兄弟”的同向牡丹雕刻,实乃对历史的严重误读!

陈俊没有丝毫犹豫,径直找到了施工负责人和昭通古城保护工作指挥部。当他将迟家的家族史、牡丹纹饰的象征意义、新旧石墩的材质差异以及相关史料记载娓娓道来时,昭通古城保护工作指挥部的工作人员立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市民主动提供的专业意见是极其珍贵的!”昭通古城保护工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李文勇坦言。文物修复专家组火速对石墩进行了反复勘察,并再次深入核查相关历史文献与图像资料。最终,论证结果清晰无疑:陈俊的发现完全正确,这对石墩的安装确实存在文化象征层面的根本性错误。

如今,迟家大院门前,那对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石墩已依循古制复位:牡丹花瓣舒展,一左一右,宛如虔诚的守护者,重现了寓意深远的“众星拱月”之姿。一个被误读的石墩,终于找回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真实身份。

昭通市昭阳区博物馆副研究员黄智感慨道:“正是得益于像陈俊这样既有深厚文化情怀、又有严谨考证精神的‘宝藏市民’的主动关注、专业‘找碴’和及时纠偏,才让我们最大程度地守护了古城历史的真实与完整。”

迟家大院石墩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文物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当千千万万如陈俊一般深爱脚下这片土地、珍视祖辈文化遗产的普通市民被真正动员起来,成为文保事业的“火眼金睛”和“编外守护者”时,这些老街坊们正以他们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守护着古城的每一寸肌理。

如今,迟家大院门前那对石墩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它们不仅见证了晚清望族的兴衰,也铭刻着市民对历史的敬畏——当每一份“较真”都被珍视,便是对古城文脉最好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