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莫 娟 文/图
7月的昭通古城,青石板路被夏雨洗得发亮。陕西会馆的大门外,73岁的李大平正握着铅笔坐在椅子上,专注地勾勒眼前的飞檐翘角。只见他右手在画纸上沙沙游走,左手按着素描本的边缘微微用力。画中,会馆的飞檐从纸面升起,翘角上的瑞兽虽只勾勒出轮廓,却已显露出几分灵动。画纸上,陕西会馆的轮廓已初具雏形。在他的笔下,陕西会馆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
画纸左下角,一行小字工整清晰:“写于昭通,2025年7月25日。”
“画老建筑,不能只画样子,得画出它的气质。”李大平指着陕西会馆的画稿说,“会馆的青砖色泽有深有浅,深色是受百年风雨的侵蚀,浅色是后来修补的,下笔时力道需有所区别。”为了准确把握建筑曲线,他特意绕到侧面,蹲在石阶上仔细观察。李大平说:“阳光斜照时,阴影会告诉你,哪一笔该重,哪一笔该轻。”
李大平放下铅笔,指着巷子里说:“你看,老人们坐在门口纳鞋底,年轻人骑着电动车穿巷而过,卖炸洋芋的铺子飘出香味,这不就是活着的历史吗?”在他看来,很多地方的古城都成了“标本”,而昭通古城还带着“体温”。
这位来自四川自贡的老人,带着一叠素描本和简易的画具,乘绿皮火车颠簸12小时来到昭通。他抬头望向陕西会馆的青砖黛瓦,眼里满是对旧时光的珍视。
来昭通的20多天里,李大平的素描本里装满了50多页画稿,像是一部用线条勾勒的昭通风情录。从昭通古城到望海楼公园,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被他细细勾勒,用心描绘。他的笔下,不仅有昭通古城的雄伟壮丽,也有古城居民的生活点滴。跳广场舞的阿姨、演奏萨克斯的老人、追逐嬉戏的孩童,都被他一一捕捉,定格在画纸上。
“我喜欢昭通,这里人情味浓,古城历史底蕴深厚。”李大平说,他的画笔就是想留住这份生活的温情和历史的厚重。他打算把这些画稿带回自贡,让更多的人了解昭通、爱上昭通。
在李大平的笔触下,昭通古城的故事在一页页画稿中静静流淌。50多页画稿,不仅是建筑素描,也是一位长者与一座古城的心灵对话。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风景都沦为了“模糊的影子”,但总有人愿意慢下来,用笔尖细细描摹时光的纹路,让那些承载记忆的砖瓦和草木,在画纸上获得永恒的生命。
李大平和妻子住在望海楼公园附近的一家民宿。每天清晨,他都会背着画具,漫步在昭通城的大街小巷,寻找那些能触动他心弦的场景。古城墙下,他描绘过岁月的沧桑;小桥流水旁,他勾勒过时光的静谧。每一幅画作,都是他对昭通深情的凝望和细腻的体悟。
在他的绘画中,不仅有陕西会馆的庄重古朴,还有市井生活的温馨场景。“昭通古城不只是一座城,还是文化的活态传承。”李大平感慨地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让更多人领略昭通古城的魅力,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
因家中有急事,他和妻子不得不提前结束昭通避暑之旅。离开时,他满眼不舍,即兴创作了一首打油诗:“绿皮火车到昭通,避暑大军十万众,高原云天晚霞彤,凉爽游园笙歌宏。”
昭通古城的故事,因这位远方来客的画笔而增添了生动的注脚——它诠释了真正的文化共鸣,从不需要刻意营造,只需要一颗愿意停留的心和一双能发现美好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