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马 刈
鲁甸县火德红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易圣艾举着自己刚完成的画作,兴奋地向大家展示;不远处,孩子们在大学生志愿者的陪伴下阅读、玩耍;在“儿童之家”,一个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得到拓展……这些场景不仅是孩子们宝贵的暑假记忆,更映照出惠民政策的深远意义。
2025年暑假,鲁甸县创新推出托管服务,共设置19个托管点,惠及2300余名学生。“基础托管+特色拓展”模式将可能虚度的假期转化为孩子们多彩成长的宝贵时光。这项看似平常的民生工程,实则承载着破解家庭看护难题、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播撒文化种子的多重价值。
暑期“看护难”是困扰众多家庭的现实问题。对于双职工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来说,近两个月的假期,常常要面对孩子无人照管、学业跟进断档的双重困境。鲁甸县聚焦这一民生痛点,将暑期托管服务重点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群体倾斜。正如学生家长余泽贵所言,托管服务让家长得以安心工作,不再为孩子的暑期担忧。这种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的务实举措,正是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所在。
鲁甸县“基础托管+特色拓展”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超越了简单的“看护”功能,构建了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各托管点精心设计的课程既有作业辅导、阅读分享等学业支持,又涵盖体育、艺术、科技等素质拓展,特别是非遗文化、彝族文化体验等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入,使教育回归“全面发展”本质。火德红镇中心小学开展的篮球、舞蹈、绘画等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玩得开心”,更让他们“学得幸福”。这种将学习与快乐、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教育实践,为破解应试教育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在文化传承维度上,鲁甸县的托管服务展现了地方智慧。将非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融入特色课程,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文化基因的传承。这种通过教育系统自觉传承地方文化的实践尤为可贵。孩子们在绘画中描绘民族图案,在手工制作中学习传统技艺,这些活动既是浸润心灵的美育过程,也是文化认同的构建过程。当传统文化以如此生动活泼的方式进入下一代的精神世界,文化血脉便在代代相传中焕发出绵延不绝的生机。
从管理角度看,鲁甸县完善的机制保障了服务的质量和安全。174名教职工与69名志愿者协同服务,体现了资源整合的灵活性;多部门联合监管,展现了协同治理的理念;严格的安全预案与考勤制度,彰显了以孩子为中心的责任意识。这些制度设计确保了全县托管服务“零事故”运行,为类似民生项目提供了管理样本。
当托管服务既能让孩子快乐、家长安心,又能促进文化传承与社会和谐,它便超越了单纯的暑期安排,升华为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从解决“看护难”到实现“成长乐”,鲁甸县暑期托管服务的探索,让每一个孩子的暑假更加多彩,也让每一份成长的快乐都得到悉心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