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8月10日

八载守护 情满盐井

杜恩亮

八载坚守,初心如磐。自2017年3月水富市太平镇盐井村“为老”服务协会成立以来,这支身着红马甲的志愿服务队伍,以无私奉献的情怀与持之以恒的行动,织就了一张覆盖全村老年人的温暖守护网。从生活照料到健康理疗,从文化服务到应急帮扶,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传递温情,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转化为惠及民生的生动实践。

面对山区老人就医不便、保健知识匮乏的痛点,“为老”服务协会以专业力量破题。乡村医生秦医生、朱医生等志愿者手把手向老人传授刮痧、拔火罐等中医理疗技能,并配备电动按摩椅、理疗床等专业设备,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免费的理疗服务。此外,“为老”服务协会通过“健康宣讲+实操培训”模式,普及“三增三健”“疾病预防”知识,每年开展健康课堂2期、小组活动12次,累计服务老年人超千人次。这种“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健康管理理念,让老年人从“被动治疗”向“主动健康管理”转变。

从零开始推广坝坝舞,到原创广场舞登上昆明聂耳歌剧院舞台;从组建乡村文艺宣传队,到每年传统节日举办大型娱乐活动,“为老”服务协会以文化润心,让老人从“观众”变为“主角”。这些文艺活动不仅增强了老人们的体质,还让他们重拾自我价值——用舞蹈讴歌新时代,用乐器演绎乡愁,在舞台上尽情绽放“夕阳红”的独特魅力。

面对留守老人春种秋收难、居家安全风险高等问题,“为老”服务协会以“红马甲”凝聚合力。34名志愿者中,涵盖党员干部、乡村医生、致富带头人等,他们组成“春耕突击队”“安全改造师”,为老人抢收玉米、安装沐浴椅和安全扶手。2023年,由20名志愿者组成的“夕阳红先锋队”帮助留守老人曾大爷抢收玉米。这种“老人点单、协会派单、志愿者接单”的模式,让帮扶更精准、更温暖。

“为老”服务协会建立“月上门、季集中”的服务机制,每名志愿者结对帮扶10—12名老人,每年提供上门服务超2000人次。通过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志愿服务微信群,实现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对接。此外,还广泛吸纳各类专业人才,如退休老干部、乡村医生等,提供多元化的专业服务。这种“党建引领+协会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这支“红马甲”志愿服务队伍用实际行动诠释:养老服务既要注重物质保障也要重视精神慰藉。当老人在坝坝舞中舒展筋骨,在文艺舞台上绽放笑容,在志愿者的陪伴中获得慰藉时,他们的付出与服务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