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翻开泛黄的相册,慢慢拂去封面的灰尘,一张照片如神奇的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往事如潮水般涌来,照片中那个攥着丝窝糖咧嘴欢笑的孩童,正是小时候的我。
忆起那年春节,爷爷温暖的大手紧紧牵着我的小手,在喧闹而拥挤的集市中奋力穿梭。那场景就像一场勇敢的冒险,只为了一团刚出锅的丝窝糖——糖丝轻粘牙齿,甜意缓缓流淌心间,童年的欢乐在舌尖悄然绽放。
据了解,制作丝窝糖需要30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精心把控,才能将熬好的糖浆转化为细如发丝的糖丝。先将小麦浸入水中,待嫩芽萌发后,再剁碎与磨成小颗粒的苞谷混合。苞谷的醇厚与小麦芽的清新相互交融,经过加水磨浆、煮浆、点浆、过滤,清甜的糖水便带着大自然的馈赠和制糖人的期许,如梦幻般诞生。
熬制糖水的过程,是一场与火候的精妙对弈。火候的掌控如同诗人对情感的精准拿捏,多一分则过犹不及,少一分则韵味不足。熬糖师傅们眼神专注而深邃,仿佛在与时间、火候进行无声的心灵对话。当糖水在锅中翻滚,熬至恰到好处时,便迎来最关键的浇铸、拉糖环节。师傅们将糖汁娴熟地浇铸在案板上,双手轻捏糖块,微微一拉,糖块瞬间化身为灵动的舞者,在空气中变幻出万千姿态。随着一次次拉扯,糖块逐渐变成细若游丝的糖丝,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真正领略丝窝糖的精妙,是在鲁甸县桃源回族乡的非遗作坊。一位老师傅手持糖槌站在热锅前,青瓦灶膛中的柴火像灵动的精灵舔舐着锅底,黄澄澄的糖浆在锅中咕嘟冒泡,空气中弥漫着焦糖与黄豆粉的香气。“火候差一分就会焦煳,欠一分则拉不出丝。”老师傅一边说着一边轻转手腕,糖浆如金色瀑布般倾泻在簸箕上。紧接着他十指翻飞,糖丝在黄豆粉中舒展、缠绕,渐渐变成缕缕银丝,细得能穿过绣花针孔,仿佛时光编织的绮梦。
我曾笨拙地接过木槌尝试拉糖,滚烫的糖浆烫得指尖发麻,却倔强地不肯松手。当第一缕糖丝在掌心绽放时,我突然领悟到了这门手艺的真谛:那些反复折叠、千锤百炼的时光,终将在某个瞬间绽放出令人惊叹的光芒。
往昔,当怀揣梦想的昭鲁坝区游子出门闯荡时,丝窝糖便成了旅途中最温暖的陪伴。那一缕缕甜香伴随他们穿越千山万水,化作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如今,历经时光淘洗的丝窝糖,依然散发着令人沉醉的芬芳。它不再是简单的美食,而是文化的象征、情感的寄托,静卧于时光的港湾,成为鲁甸人民心中永不褪色的甜蜜印记。
当我们再次品尝丝窝糖,尝到的不仅是糖丝的甜蜜,还是鲁甸县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民俗风情。它让思绪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远去的岁月,想起温暖的过往,在忙碌与喧嚣的生活中寻得一份心灵的宁静与甜蜜的慰藉。
牛文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