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8月03日

打造百亿元级产业

昭通花椒成云南“香麻”名片

◆人民网记者 徐 前 王 娴

在乌蒙山脉深处,金沙江与牛栏江交汇的干热河谷地带,一场关于“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续写。从2000多年前的祭祀圣物到如今香麻天下的“调味之王”,从野生灌木到百亿元级产业链,云南昭通花椒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生、传统与科技交融的产业发展之路。

截至2024年,昭通花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占云南省花椒种植面积的35%;干花椒产量达8.13万吨,综合产值150亿元,带动16万户60万人增收致富,已成为云南省花椒产业第一大市。跟随昭通青花椒的麻香,感受一场专属昭通花椒的产业发展旅程。

提质增效的智慧之旅

昭通青花椒被誉为花椒中的上品,麻味醇正、清香四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种植历史。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科技深度赋能,昭通花椒产业焕发新生。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功破译花椒的基因密码,“鲁青1号”等良种亩产提升30%。在各大科研机构、院校、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和乡土能人的共同努力下,昭通青花椒共认定了7个良种在全市推广种植。经抽样送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检测,昭通青花椒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同类花椒。

在昭通市鲁甸县小寨镇大坪村的花椒林里,62岁的阮忠山正在采摘花椒。这位退伍老兵、老党员,用15年时间将一片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过去花椒树浑身是刺,采摘时工人一天只能收20斤,现在我们培育的‘鲁青无刺1号’,刺少且随枝干生长自然退化,采收效率提高了3倍。”阮忠山摘下一串饱满的青花椒,麻香扑鼻而来。

作为鲁甸县小雨点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阮忠山首创的“党支部+基地+合作社”模式,让1200亩花椒林实现了“四统一”管理:统一从云南省农科院引进良种,统一采用“换枝结椒”修剪技术和精细化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通过砚池山交易中心对接海底捞、老干妈等企业,实现花椒收购价格提高20%。2024年,合作社花椒总产量达180吨,总产值突破650万元,带动2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3万元。

在金沙江畔的巧家县,巧家县国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登国向记者演示“换枝结椒”技术。他手持电动修枝剪,精准地将老化枝干截断,留下45度斜切口:“这样能刺激新梢萌发,使结果枝数量增加3倍,品质更好。”配合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和无人机病虫害监测,合作社的花椒亩产从30公斤跃升至150公斤。

走进合作社的智能烘烤车间,6台热泵烘干机正将带枝采收的花椒脱水。“传统的暴晒方法会损失30%麻味素,我们采用低温循环烘干,麻度保留率达92%。”张登国展示着检测报告,产品的麻度值比普通花椒高2个等级,每斤售价高出8元。2024年,合作社700亩花椒林纯收益突破500万元,带动49户农户户均增收10万元。

全链升级的产业之旅

有了良种和精细化的管理,老百姓靠种植花椒供养出了大学生、盖起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甜。如今,在科技的赋能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推动下,昭通花椒实现了从深山野椒到香麻天下的华丽蜕变。

在昭通市大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验室里,总经理赵孔发正在调试萃取设备。“通过380个大气压和40℃恒温,我们能从花椒中提取出纯度99.8%的精油。”他展示着金黄色的精油样品,“这瓶500毫升的精油,相当于1吨花椒的价值。”

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将花椒开发出三大类28种产品:从火锅底料、花椒油等传统调味品,到含5%精油的防脱洗发水、抑菌洗手液,再到用于生物医药的花椒酰胺提取物。其自主研发的“花椒比重分离与色选”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使花椒附加值提升了10倍。2024年,大成农业带动5000户农户参与订单种植,精深加工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65%。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