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8月01日

“四步法”走出实效路

——昭通市人大常委会强化监督提升效能纪实

通讯员 王安国 文/图

近年来,昭通市人大常委会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市委深入推进“五大强市”建设部署要求,探索实践“大调研、小切口、多举措、少而精”工作法,有效提升了监督治理效能。

“大调研”精准选题,夯实监督基础

始终把握“精准选题”这一关键环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夯实精准有效监督的基础。

常态化走访,夯实基础。昭通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建立起常态化“大走访、大调研”的工作机制。在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掌握联系部门职能职责和年度重点工作的基础上,常委会领导带领分管委室走访对口联系部门36场次,监督部门主动汇报工作48场次,实现了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的无缝衔接、双向联动。

广覆盖倾听,汇集民意。紧扣深入推进“五大强市”建设,围绕乡村振兴、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等重大议题,今年以来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19次,足迹遍及全市11个县(市、区)76个乡镇(街道),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院落开展访谈超过3000人次。同时,通过1491个代表活动阵地收集基层代表、群众意见2.2万余条,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

深剖析问题,直击核心。在“大关靖安城市化发展”视察调研中,视察组不仅把座谈会地点设在大关县靖安镇,还“蹲点”靖安安置区,化身当地群众亲身体验问题堵点带来的不便。一份涵盖“城市化建设思想未统一、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短板、公共设施建设还有差距、产业发展协同配套不足”等4类问题的视察报告,成为精准监督、助力发展的有力依据。

数据化支撑,清晰图景。每一次调研,必形成量化分析报告。如关于“昭通小肉串产业发展”的调研,“从事小肉串上下游产业的企业(个体)达7820家”“带动就业11.77万余人”“小肉串供货范围涉及全国19个省的各类城镇”等数据,为后续靶向监督提供了数据支撑。调研报告指出,全市“尚无一户亿元以上龙头引领企业”“本地80%以上‘烧烤店’均是自串自销”“肉牛存栏43.3万头,出栏17.6万头”等数据,成为后续精准施策的直接依据。

“小切口”撬动难题,回应民生关切

始终聚焦发展难点、改革卡点、治理盲点和民生热点,以“小切口”实现“深突破”,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监督实效就在身边。

聚焦“急难愁盼”,选准靶心。在选择监督议题上,选取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农村饮水安全、“两污”治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切口”小、易推动、效果好的事项开展监督,让群众可感可及。如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薄弱问题,监督推动在全市132所乡村学校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培训专兼职心理教师265人,惠及学生超5万人。

紧盯“关键小事”,解决痛点。针对农村幼儿“入园难”问题,2022年至2024年,昭通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报告、调研视察等方式,摸清了全市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扩容、提质的建议,监督推动昭阳区大寨子乡等3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建成投用,新增学位645个,目前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2.5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6.55%,实现了每个乡镇有一所公立中心幼儿园的目标。

解剖“典型案例”,推动治理。针对昭阳区失地农民安置难的历史遗留问题,2024年以来,昭通市人大常委会持续跟踪监督,深入一线访谈群众,了解实际情况,到太平、龙泉、凤凰等街道收集数据材料,帮助理清自1998年以来的安置工作情况,摸清了群众在安置模式等方面的诉求,分析了4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出4个方面的工作建议,为市委统筹推进安置工作、解决治理难题提供了决策参考。

“多举措”闭环管理,增强监督实效

为确保监督意见“落地有声”,昭通市人大常委会构建起全链条、闭环式监督工作流程,综合运用多种法定手段,形成强大监督合力。

专题议事,提升审议质量。“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化发展进程,把洒渔河河道纳入规划布局;推动公交车升级换代,增强安置区群众的‘市民’荣誉感,这两条意见要提出来……”2025年6月16日,昭通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召集相关委室、政府相关部门围绕推进大关靖安城市化发展进行专题议事,这是本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召开的第25次专题会议。专题会议对拟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各项议题逐项进行研究,关口前置摸情况、找问题、提对策,提升了审议质量。

清单管理,压实整改责任。对每一次监督调研发现的问题、代表的审议意见,均建立清晰的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2025年发出的15份审议意见,均附带具体问题清单和明确的办理回复时限要求,杜绝了“文来文往”式的敷衍了事。如对“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详细列出了4件需要办理回复的监督事项,并明确了时限要求。2025年上半年,共向市“一府一委两院”交办“小切口”问题清单67个。

组合运用,提升监督刚性。对重大事项或整改不力的问题,适时启用专题询问、工作评议等刚性监督方式打好“组合拳”。2024年10月,昭通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首次就全市2023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进行专题询问;今年6月,第三十次常委会会议再次听取审议了2024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下半年还将对有关任命人员进行工作评议,开展满意度测评。”2022年以来,已开展专题询问和工作评议各3次。

持续跟踪,确保落地生根。建立落实审议意见“回头看”机制。“昭通市民族医药传承工作”审议意见交办后,人大常委会组织检查组实时跟踪督促办理情况,6项监督意见已按期整改完成5项。对于一时难以办结的则通过代表向省人代会提建议的方式持续跟进,助力促成2024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交流会暨彝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宣介会的召开、50名基层民族医生到知名院校开展培训,推动彝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种“钉钉子”式的跟踪监督,确保了监督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

“少而精”特色立法,以良法促善治

在立法工作中,昭通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少而精、有特色、真管用”原则,着力提升立法的精准性、特色性、可操作性。

立足市情,解决突出问题。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调研中发现乡村环境清洁中存在的垃圾乱堆乱倒、污水直排、农业固体(包装)废弃物弃置等突出问题,2024年,昭通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昭通市乡村清洁条例》,在职能职责划分、保障村民自治、发展基层民主,以及乡村清洁的禁止性行为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切口精准,力求务实管用。为助力文明城市创建,2024年,昭通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昭通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该条例立足务实管用的原则,精准聚焦公共秩序、文明出行、爱护环境等32类文明行为进行规范。条例实施一年来,在昭通城区,闯红灯、乱插队等不文明行为发生率大幅下降,群众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热情高涨,满意度达89%,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文明之风吹遍昭通大地。

探索创新,体现地方智慧。2022年,云南首部扬尘污染防治“小切口”法规《昭通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出台。该条例针对建筑施工、道路清扫、物料堆放等12类易产生扬尘的场景,创造性提出了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防治措施,为防治扬尘污染、守护“昭通蓝”提供了法治路径。2024年,昭阳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

昭通人大“四步工作法”紧扣中心大局、直击民生关切、务求监督实效,探索出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昭通路径”。下一步,昭通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深化实践、守正创新,以更富成效的监督工作和更高水平的法治保障,护航昭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