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昭通花椒背后的产业密码是什么》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昭通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积极组建了产、学、研一体的昭通青花椒产业研究院,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针对传统花椒树“高大难采”的痛点,成功研发并推广“青花椒换枝结椒”“高枝换头”等矮化丰产技术,显著降低采摘难度和成本,提升产量与品质。在巧家县大寨镇海口社区猫猫箐,昔日“高大难采”的青花椒如今已变得“触手可及”。村民张登国一边娴熟地修剪新芽,一边欣喜地展望:“剪掉新芽,花椒才饱满。今年风调雨顺,收成肯定好!”技术的革新让花椒树变矮了,乡亲们的收入实实在在地增高了。全市建立了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科技服务体系,每年开展大量技术培训,持续实施花椒提质增效工程(年改造5万亩以上),并制定了8项地方标准,认定了“永青”“巧青”等11个优良品种。彝良县角奎街道拖脚村通过低效林改造,花椒单株产量跃升至13.5公斤,亩产值达0.8万元。科技的力量令人惊叹。
品牌引领,提升市场价值——
品质是根基,品牌则是通行证。昭通全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矩阵。“鲁甸青花椒”“溪洛渡花椒”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牛栏江”“椒原堂”“梭山”“三川半”等一批知名品牌脱颖而出,其中“三川半”“牛栏江”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鲁甸、永善青花椒在第十四届中国农交会、第十届昆明泛亚农博会上斩获金奖、银奖,“调味品之王”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这些品牌不仅承载着昭通花椒的卓越品质,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溢价空间,显著提升了产业效益。
链条延伸,激活倍增潜能——
突破初级农产品销售的局限,向精深加工要效益,是昭通花椒产业升级的关键。以鲁甸花椒生物科技产业园和融兴·昭通特色产品(花椒)市场为核心,着力构建全国一流的花椒精深加工科技示范园和商贸集散中心。本地企业积极研发,推出花椒油、花椒火锅底料、花椒调味料等产品,并大胆跨界,开发出花椒洗发水、花椒足浴包等日化、保健产品,甚至利用花椒树枝干制作精美树雕工艺品,形成了调味品、日用品、保健品、工艺品4大系列25个主打产品。鲁甸兰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产业链延伸的典型代表。该公司采用“农户+基地+合作社+企业”模式,建立核心花椒基地,并承诺以高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收购花椒,直接惠及9000多户农户;主营花椒火锅底料、酱料、鲜味料等“兰跃”系列产品,凭借绿色健康优势,线上线下齐发力,合作商超过1万家。2024年,公司产值突破2000万元,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绿富同兴,书写振兴答卷
昭通发展花椒产业,不仅着眼于经济效益,更蕴含着生态智慧和民生情怀。金沙江、牛栏江等干热河谷地区,生态本底脆弱敏感,曾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贫瘠之地。昭通市委、市政府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花椒产业作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与解决民生问题的结合点。相继出台《关于做优做强花椒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加快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整合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涉农扶贫、东西部协作、金融信贷等多方资金,高位推动花椒产业向组织化、规范化、设施化、有机化阔步迈进。在缺乏传统优势产业项目的区域,花椒树成了涵养水土、绿化荒山的生态卫士。漫山遍野的花椒林,有效增加了国土植被覆盖面积,改善了区域气候,让昔日的生态敏感脆弱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在这里实现了和谐共生。
产业兴,则乡村兴;百姓富,则根基固。昭通花椒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山区群众铺就了一条稳定持续的增收致富路。
规模效应凸显——目前,全市花椒基地稳定在160万亩(投产145万亩),覆盖6个县(区)37个乡镇,惠及16万户60余万人,昭通也因此成为全省当之无愧的花椒产业第一大市。
经济效益跃升——2024年,全市干花椒产量达8.13万吨,总产值突破150亿元大关,较2023年增产1.13万吨、增值超50亿元。这150亿元,如涓涓细流流进千家万户,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物质基础。云南砚池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西南最大的青花椒交易集散中心,年交易额已达35亿元,并正携手外地企业打造年交易加工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新地标。
经营主体壮大——全市现有花椒加工企业7家(含省级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4家,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鲁甸县于2020年成功入选云南省“一县一业”(花椒)特色县。
当彝良的山间椒香弥漫、巧家的矮化新树挂满果实、鲁甸的加工流水线日夜不息,当“牛栏江”“椒原堂”的商标走向全国乃至海外,当60万人因花椒而富、因花椒而安——昭通花椒的故事,已然超越了一株植物的经济价值,成为长江上游生态敏感区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绿色崛起的典范样本。这颗“明珠”散发的,是千年传承的馥郁芬芳,更是照亮共富未来的产业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