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8月01日

从“山间果”到“致富宝”

昭通花椒背后的产业密码是什么

◆记者 唐龙泉飞

南宋诗人刘子翚曾以生花妙笔礼赞花椒:“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千年流转,诗中描绘的那份饱满与芬芳,在云贵高原东北角的昭通大地找到了最鲜活的注脚。这里的花椒不仅承载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更在新时代谱写着产业富民的华章——

2024年,昭通花椒产值突破150亿元,覆盖6个县(区)60余万群众。这颗曾隐匿于山野的“元珠”,如何蜕变为驱动一方振兴的“致富宝”?其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产业密码?

千年椒香,厚植产业根基

昭通的花椒故事,是一部从莽莽群山走向广阔天地的史诗。在牛栏江、关河和金沙江南岸的崇山峻岭间,野生“狗屎椒”的顽强生长,默默诉说着这里作为花椒原产地的古老身份。早在千年前,智慧的昭通先民便开始了青花椒的驯化栽培。

明清时期,鲁甸牛栏江畔一年一度的“花椒会”,已是声名远播的商贸盛事。陕川渝客商沿着险峻的五尺道纷至沓来,将昭通青花椒带出滇境,使之成为川菜不可或缺的灵魂调料,“调味品之王”的美誉自此响彻天府,远播神州。1920年,以梭山青花椒为代表的鲁甸青花椒,参加云南省物产品评会获得二等奖,为昭通花椒的优良品质提供了历史佐证。

历史的积淀,为昭通花椒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品质基因。

高位擘画,点燃产业引擎

昭通花椒产业的真正腾飞,始于一个历史性的时刻。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鲁甸地震灾区视察时,指出“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一指示如春雷激荡,为昭通花椒产业发展注入了磅礴动力。

昭通市委、市政府闻令而动,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花椒产业被纳入全市重点打造的六大高原绿色农业产业版图,并成为助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支撑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一场围绕花椒产业的系统性变革由此拉开帷幕:

组织化驱动,凝聚发展合力——

创新构建“党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党组织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统筹协调资源;合作社组织农户实现生产标准化;龙头企业专注市场开拓与精深加工;基地提供示范样板;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参与、订单种植等方式紧密嵌入产业链。这种高度的组织化,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户单打独斗、产销脱节的局面,凝聚起产业发展的磅礴合力。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