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莫 娟 通讯员 马 威 实习生 谭 琦 文/图
在昭通古城青石板巷陌深处,刀刻斧凿之声不绝于耳。来自“木雕之乡”——大理剑川的苏跃林屏息凝神,手中的墨斗线在木料上绷得笔直,一毫一厘的精准弹线,是为了让楼梯严丝合缝地复刻出原来的模样。这位57岁的资深木匠,正用祖辈相传的技艺,与时间展开一场精密对话。
“修复古建筑,只有度量准、画线狠,刀下才能有根。”苏跃林的手抚过木料上清晰的墨痕,它们如时光的注脚,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具象的榫卯筋骨。在他身后,来自剑川古建团队的匠人们正俯身细雕,锯凿相和之声与这座古城悄然共振。
昭通古城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是人文荟萃之地,是昭通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风貌区,集中展现了昭通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这里市井文化浓郁,街巷密集且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一群异地匠人正以敬畏之心,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匠心接力。
苏跃林站在昭通古城八角亭,仰望着那些经年累月被风雨侵蚀却依然屹立不倒的木梁,眼中闪烁着对古老技艺的敬仰与传承的决心。每一根木柱、每一朵雕花,都承载着昭通古城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而他和他的团队,正是这些记忆的守护者,用匠心在异地续写着古城的文脉。
“修旧如旧,如同医治耄耋老者。”这位从事古建筑修复40余年的老匠人说,“剑川木雕手艺虽精,但昭通风骨独特。”为了修复古建筑,他们翻阅大量资料,反复琢磨细节,积极请教专家……每一块朽木的替换,每一根残柱的修补,都凝聚着匠人们对昭通古城历史的敬畏与尊重。
八角亭工地上,锯木的沙沙声与凿子的叮当声交织成一曲悠扬的乐章。匠人们的身影忙碌而专注,那些被风雨侵蚀的木梁、朽木和残垣,在他们的巧手下焕然一新。刨花飞溅间,苏跃林及其团队正将“修旧如旧”理念刻入木韵肌理。
瓦工杨小宾俯身丈量屋脊弧度时神情专注,每一次挥动手中的瓦刀都力求精准。他指着修复中的屋脊介绍道:“滇东北建筑屋脊陡峭、斗拱精巧、砖雕细腻,不能照搬老经验。”杨小宾道出“修旧如旧”的黄金标准,“原建筑什么样,就得修复成什么样,技艺就在这些细节里。”为还原昭通本土样式,他白天测绘断壁残垣,晚上查阅资料,坚持将“边做边学”刻入砖瓦缝隙。
修缮工作绝非流水线作业,而是如同医生会诊疑难杂症。杨六全参与文庙、迟家大院、八角亭等古建筑的修复。“修复就像解谜。”杨六全轻抚陕西会馆斑驳的砖墙时,眼前浮现出当年陕西商人马帮往来的盛景。他轻轻叩响砖墙,每一声回响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那些古老的砖瓦,不仅承载着昭通古城的风雨沧桑,也记录着匠人们的匠心独运。杨六全说:“修复古建筑不仅是对技艺的考验,还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
在修复过程中,匠人们不仅要面对技艺上的挑战,还要克服材料、环境等多方面的困难。他们用一颗敬畏之心,精心雕琢着每一处细节。他们相信,只有用心去感受古建筑的韵味,才能真正做到“修旧如旧”,让昭通古城的文脉得以延续。
随着修复工作的深入,昭通古城的陕西会馆、广东会馆、迟家大院、李氏支祠等古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陕西会馆戏台再度响起婉转的唱腔,迟家大院的古朴典雅中透露出新的活力,李氏支祠的雕梁画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苏跃林及其团队以精湛技艺和满腔热忱,不仅修复了古建筑的物质形态,还唤醒了昭通古城沉睡的历史记忆。
修复后的古建筑群落成为昭通古城的新名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人们漫步在青石板巷陌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年代。游客们纷纷驻足惊叹:“这凤穿牡丹就像真的一样!”对于苏跃林及其团队而言,守住昭通这份“活的古意”,正是他们从滇西到滇东北、翻越乌蒙山的全部意义。
这些穿梭于脚手架间的身影,以十指为笔,以汗水为墨,在昭通古城的砖瓦间书写着最动人的诗句。每一道复原的木纹里,都藏着山河故人的体温;每重修复的屋檐下,都跳动着文明接力的脉搏。待古城重光之时,老宅院升腾的炊烟终将汇聚成这个时代最深沉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