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莫 娟 姜跃武
昭通古城,青砖黛瓦间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更积淀着一股刚毅雄健的“尚武”之风。日前,我们走访修缮一新的昭通古城时,武术家李文仲讲述了昭通古城保护如何成为激活历史与地域精神的关键力量,而武术文化,正是这条历史文脉上最鲜活的节拍。
漫步老巷,仿佛翻阅半部云南武林风云史。从清末民初声名远播的邹若衡(邹家拳创始人)、彭勤(彭家拳创始人),到耿二金刚、马汤元、龙云,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享誉武坛的康戈武教授,一代代武林翘楚从这里走出。他们的故居散落街巷,宛如无声的丰碑。“昭通古城承载的民国武术史尤为厚重。”李文仲感慨道。这些先贤的故事与旧居,是昭通人“崇文尚武”精神最直观的根基与档案,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记忆。
从清朝至民国,近代昭通的历史中存在一系列与武林相关的事件。清朝后期,各地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一些武林高手和江湖术士流徙至昭通。为了谋生,他们在当地传授武艺。其中,邹若衡、彭勤均出生于清末民初,二人门下弟子众多,影响深远,其所创拳法亦成为传世名拳。
如今,昭通古城焕发新生,文化传承有了坚实依托。随着耿家大院修缮竣工、彭勤故居修复工程有序推进,一处处活态武术档案正逐步重现昔日风采。李文仲深知,古城保护不仅是建筑的修缮,还在于唤醒其所承载的精气神。“保护这些空间,就是守护武术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也能让‘尚武’精神得以具象传承。”他认为,修缮后的故居若能结合史料与实物展陈,将成为青少年了解家乡历史、感知尚武精神的生动课堂,帮助他们知来历、明志向,汲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营养。
作为武术文化的践行者与守护者,李文仲不仅致力于武术技艺传承,还积极推动武术文化融入古城肌理,使其焕发生机与活力。他积极组建武术团体,通过设立展示点、举办交流展演,再现刀光拳影的磅礴气象。在他看来,昭通既是避暑胜地又是武术之乡,可通过举办全国性武术赛事,以武会友、以赛促旅,让“崇文尚武”的城市形象随着参赛者的脚步远播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