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7月31日

上接第1版《昭通“五大强市”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跨越》

今年以来,昭通把产业培育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全链条推进,着力打造千亿元级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有力支撑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推进“农业强市”建设,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昭通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以高端化、品牌化、市场化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做好科技赋农和“土特产”增值大文章,全面做强苹果、竹子和马铃薯产业,做大天麻和特色养殖业,做优花椒产业,做特一批小众产品,推动昭通从传统农业大市迈向新型农业强市。

能源强市

绿色动能的澎湃引擎

站在巧家县赖石山的山脊上远眺,5万块光伏板连绵起伏地铺设在山上的草场上,正把高原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地汇入电网,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用电需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昭通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能源成绩单:规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5%,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6亿元,同比增长70.8%,投资额位居全省第三。更为难得的是,在新增电力装机80万千瓦的同时,全市规上工业发电量突破4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2%。

“我们坚持‘水火风光气’多能互补,全力打造千亿元级能源基地。”昭通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全市11个在建光伏项目稳步推进,马楠、松林、老路梁子3个光伏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页岩气勘探取得突破,大关木杆—寿山页岩气区块评价井成功点火;煤矿复工复产成效显著,煤炭产量同比增长39.2%。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永善500千伏网架加强工程、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等项目有序推进;电动汽车直流快充实现“乡乡全覆盖”;水富至昭阳天然气输送管道整改工作取得实质进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昭通创新建立电煤供应合同履约监管机制,上半年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率达103.2%,为火力发电提供了坚实保障。

推进“能源强市”建设,是昭通塑造产业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今年以来,昭通市抢抓机遇,深入实施“能源强市”建设,加快推进“水火风光气”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高水平构建“绿电支撑、多能融合、互联互通、安全智能”的新型能源体系,着力打造千亿元级绿色能源基地。目前,已初步形成电力为主、煤气为辅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具备大力发展“绿电+先进制造业”的先决条件。

交通强市

立体网络的“破壁效应”

渝昆高铁昭通段施工现场,建设者正紧张有序地施工。目前,全线有上万名建设者日夜奋战,就是为了确保高铁如期通车。这条连接重庆与昆明的高速铁路,在昭通境内穿越崇山峻岭,将成为昭通连接外界的重要通道。

2025年上半年,昭通深入推进“交通强市”建设,着力构建“公、铁、水、航”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64亿元,同比增长59.66%。高速公路方面,6条在建高速公路推进顺利;铁路方面,渝昆高铁昭通段3个高铁站配套工程陆续开工;水运方面,水富港中嘴作业区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民航方面,昭通机场迁建工程主体完工。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了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上半年,水富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16.33万吨、实现营收6.26亿元,同比增长51.5%、97%;昭通机场完成客、货吞吐量24.25万人次、697吨,同比增长17.74%、63.54%;云南明全物流园区、水富港物流园区等项目完工;寄递物流体系加快构建,镇雄、彝良等5个县成功申报创建省级客货邮融合示范县,彝良、永善共配中心建成投用;全市快递进出港量创新高,分别达13365万件、1860万件,同比增长18.1%、37.2%。

昭通正从神经末梢变为区域枢纽。随着“公铁水航”立体交通网络加速形成,昭通的区位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前,山高水深的自然条件限制了昭通的经济发展,如今,立体交通网络如同一条条经济动脉,为昭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昭通正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深入推进“交通强市”建设,不仅改善了昭通的交通条件,更为昭通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昭通正依托立体交通网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区域合作的深入推进,昭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生态强市

长江上游的“绿色屏障”

“以前巡河的时候,河里的垃圾很多,一次要清理10多吨。现在河里没有白色垃圾了,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鱼游的景象呈现眼前,我觉得这份工作特别有意义。”看着赤水河的变化,威信县苦猪河楠木村段村级河长杨敏难掩心中的自豪。

昭通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地位十分重要。2025年上半年,昭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绿色答卷”:昭通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8%,PM2.5平均浓度26.6微克/立方米;20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36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8.31%,超额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在镇雄县,曾经的硫黄矿区通过生态修复变成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在鲁甸县,磷石膏综合治理项目稳步推进;在彝良县,天麻种植采用林下仿野生技术,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提升了产品价值。

“我们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昭通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对新上项目进行严格把关,上半年对300余个项目选址进行了环保研判。

在持续不断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昭通全面推行“河长制”,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深入实施“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393条大小河流保持清水出昭通;为了让山更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322万亩、营造林527万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自然保护区数量从8个增至23个,面积增加68.7万亩,增幅达38.2%,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省级4个;在蓝天保卫战中,取缔所有粘土砖窑,“散乱污”企业基本出清,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和黄标车全部淘汰,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多年保持在99%以上,实现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教育强市

人才振兴的“源头活水”

7月24日,对于彝良县天立学校高三学生姜懿芸来说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她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与她一同圆梦清华的,还有昭通市第一中学的两名学子。

教育是昭通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2025年,昭通中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这得益于昭通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近年来,昭通市先后引入西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浙江锦阳集团等学校(教育集团)到昭通开展联合办学,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中职的全链条合作办学机制,借力打造办学“引爆点”,催化本地学校发展,培育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永善县知临中学、大关复兴中学、彝良县天立学校等一批“后起之秀”。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新质生产力。昭通正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100%,“三个课堂”实现城乡学校全覆盖。同时,通过与上海、昆明等地名校建立帮扶机制,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在昭通学院,高原农业、清洁能源等特色学科建设初见成效;在市职教中心,订单式培养的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在乡村学校,营养改善计划惠及万千学子……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正在为昭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教育是昭通635万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民生工程。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的部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大资源整合投入力度,集中优势资源办学,突出抓好学前教育普惠扩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工作,推动教育教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整体跃升,努力打造省级区域教育中心。

一项项成果,一个个数据,见证着一座城市向上攀登的决心,成为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丰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了昭通敢拼敢闯的锐气,深厚的资源优势赋予了昭通转型升级的底气,浓厚的干事氛围赋予了昭通大胆求新的勇气。

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昭通将不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