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7月30日

上接第1版《托起留守儿童的夏天》

“家长夜校”解隔代之忧

当孩子们在托管班收获成长,盐津县的“家长夜校”则致力于摆脱隔代抚养的教育困境。

中和镇的“家长夜校”现场,一曲《金龙拍拍操》点燃全场热情。告别单向灌输,专家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家长现场演练沟通技巧。年轻妈妈涂迁燚深有感触:“我不仅学会了和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还掌握了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设备的方法。”

针对农忙时节痛点,盐津创新“三级联动送课机制”,将课堂搬进村民文化活动室。牛寨乡家长谭琴学会了引导青春期孩子释放压力;滩头乡村民罗自纯则在健康讲座后感慨:“专家讲的用药知识特别管用!”截至目前,该活动已覆盖10个乡镇,服务超2000人次,正逐步升级为常态化文明实践品牌。

乡土乐园里的成长密码

走进大关县木杆镇振兴社区“鸽子花”暑期托管班,75名孩子如同归巢的雀鸟,在安全守护与趣味探索中健康成长。社区工作人员结合真实案例讲授防溺水知识;棋盘上的凝神对弈、乒乓球台前的灵动身影、跳绳比赛中的青春节拍,在竞技与合作中启迪智慧、释放天性。

农家书屋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充电站”,孩子们捧着《中国地理》神游万里,在“阅读分享角”热烈讨论。大学生志愿者化身“知心伙伴”答疑解惑。“孩子们变得更爱看书、更开朗了,既省心又放心!”一位家长的感慨道出这一乡土乐园的价值所在。

在威信县,2332名孩子正在29个托管点体验多彩假期。其中旧城镇的孩子走进红军主题展览;双河苗族彝族乡的小朋友体验苗族蜡染;扎西镇龙溪社区的孩子沉醉于非遗漆扇制作;麟凤镇的孩子或在操场上放飞自制纸飞机,或变身“小帮厨”,在厨房里削土豆、剥大蒜,在劳动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多样活动让孩子们的假期充实而有意义。

随着566名大学生志愿者和2847名服务人员倾情投入,乌蒙山深处的997个托管点已成为1.6万名孩子的“第二个家”。从水富的书香浸润到盐津的“家长夜校”,从大关的“鸽子花”乐园到威信的文化传承,这场以爱为名的守护,不仅托举起留守儿童的幸福,还悄然改变着乡村的教育生态。

当威信的孩子哼着红歌把漆扇轻扬,当盐津的奶奶们在夜校学会使用血压计,这些细碎的光芒,正汇聚成昭通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