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7月30日

临时家园为留守儿童填补爱的空缺

唐龙泉飞

红路馨居小学暑假托管班的日程表上,书法、劳动实践、影视欣赏等课程如星辰般铺展,孩子们在6个小时的校园时光里欢笑跃动——这平凡而充实的每一天,为942名留守儿童构筑起了一个安全且温暖的临时家园。

留守儿童之痛,往往并非物质匮乏,而是时间陪伴的深度缺席。父母远行谋生,孩子被迫独自成长,安全、心理健康及学业辅导等问题如影随形。红路馨居小学的暑假托管班敏锐捕捉到这一核心困境,以“六有”目标为蓝图,精心设计托管方案。这里的时间被赋予关怀的重量,从学业辅导到兴趣培养,从安全保障到心灵滋养,每一刻都在试图缝合亲情暂时缺席的裂痕。

临时家园的温暖空间背后,是三重“同心”之力的深情托举。教师们放弃假期,如王怀学校长与陶晗老师,甘作“代理父母”;返乡大学生争当志愿者,如杨鸿睿与马博源,以青春热情点燃孩子们兴趣的火花;更有政府与社会机构协同保障,从免费午餐到资源支持。这并非简单的托管,而是以集体智慧编织的守护之网,将散落的孤岛连接成一片坚实大陆,为孩子们构筑起一方情感与成长的双重栖息地。

当姜启聪在暑假托管班中组建主持兴趣小组,李梓萱姐妹在安全环境中共同学习,笑容重新绽放——这些微小而真实的转变,正是红路馨居模式最动人的回响。它深刻揭示:关爱留守儿童,不仅需要家庭倾注心血,还需要学校、社会共同搭建稳固的临时家园,以时间与陪伴弥补空间阻隔的爱之空缺。

红路馨居小学的暑假托管班虽将在8月结束,但这份以“六有”为基、多方协力的探索,却如星火点亮前路。它启示我们:唯有当学校主动延伸关爱半径,社会力量持续注入暖流,共同为留守儿童搭建更多这样的临时家园,才能让每个孩子无论父母是否在侧,都能在阳光与希望中成长。

用真情编织的“守护网”,终将让每一名儿童都拥有被珍视的印记。这既是红路馨居小学书写的答案,亦应成为全社会呵护留守儿童的共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