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允琪
进入芒部镇,刚劲有力的石刻“书香芒部”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芒部镇是镇雄县开发最早的地方之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对当地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破局:从“三流生源”到“一流输出”的战略重构
“芒部中学的学生入学时,中考成绩普遍处于‘三四流’层次。”2024年8月上任的校长尹春艳,道出了乡镇中学的生源困境。
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普遍不足。面对这种“先天不足”,芒部中学通过“三大战略”实现破局。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芒部中学摒弃“难题攻坚战”,转而聚焦基础夯实,推行“70%的学生掌握70%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战略。这一教学战略成效显著——70%的学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学校实现了高考成绩“一流输出”。2020年,学生王乔松通过海量阅读和强化训练,在高考中语文取得126分的好成绩,成为全县语文最高分,最终叩开了北京大学的校门。
“理科70分、文科75分”战略适用于新高考改革之前。虽然新高考的分数占比有所调整,但这一教学思路依旧延续。2022届学生胡灿回忆道:“老师告诉我,数学可以放弃最后两道压轴题,专注攻克前120分的基础题,最终我考了118分的好成绩。”学校将高考目标分解为单科分数段,教师通过实时分析数据,采用“大专题+小专题”模式进行靶向补缺。通过把考入“985”“211”院校的大目标分解为单科小目标的渐进式提升,帮助学生实现“跳一跳,就够得着名校”的目标。
“三年一盘棋”战略,可视为芒部中学教学分层递进的成长“路线图”。2024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杨凯说:“高三以前,我的物理成绩经常不及格。后来,老师带着我归纳总结错题,帮我找到了知识漏洞;模拟题分析和高考真题训练,让我找到了得心应手的应试节奏。”分层教学和错题统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最终让他实现了逆袭。
“三大战略”的实施,不仅为芒部中学高中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还成为该校办学实践中一次卓有成效的创新探索。
革新:课堂革命的“五点四环节”
数学教师黄道申在讲解三角函数时,先用10分钟精讲公式推导,随后组织小组竞赛背诵,再以山坡坡度测量等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最后进行高考真题限时训练。“老师像教练,我们像运动员,每节课都在‘实战’。”已考入名校的学生胡灿回忆道。
传统“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在芒部中学被彻底颠覆。
芒部中学推行“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以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易忘点、拓展点为靶心,通过“传授—掌握—运用—解决”四个环节,实现从“满堂灌”到“三分讲、七分练”的课堂“翻转”。
为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一批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的社团应运而生。
在社团教室内,看着一排排奖杯和一张张奖状,校长尹春艳信心十足地说:“科技竞赛是贫困生冲击强基计划的跳板。”近3年来,芒部中学共有389人次获得国际、国家级科技奖项。
将无人机大赛、人工智能竞赛等科技活动融入教学,打造深山里的“未来实验室”,是芒部中学的又一办学亮点。2022年,该校无人机社团斩获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一等奖,震惊赛场。指导教师龚俊秉承“以赛促学”的理念,带领学生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让山里的孩子得以“触摸未来世界”。
师资:“奉献基因”锻造高考“铁军”
芒部中学的师资建设有“三重底色”。
“周课时30节以上是常态。从2023年开始,56名教师周课时超过30节,其中20余名教师周课时突破40节。”校长尹春艳列举的这些数字,折射出这支教师队伍的敬业精神。
“吃苦在前,向我看齐”的榜样力量,让全校教师始终保持着昂扬斗志。领导班子带头住校、检查晨读已经成为常态化工作。在副校长李家军的身上,教育者的专业精神得到生动诠释:6时30分准时到教室监督晨读,十年如一日;妻子坐月子期间,他仍然坚持每天准时到校督学;2021年,所带班级73人中71人考上本科……
“在这里,师爱是温暖关怀与严格要求的结合。”英语教师任永科放弃已经考取的县人民检察院翻译岗位,扎根芒部中学12年。他经常在晚自习时自费为学生购买夜宵,还多次为贫困生垫付生活费……
在芒部中学,像李家军、任永科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在你追我赶、敬业奉献的氛围中开展教学工作。
“内提质+外引智”的成长模式,让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学校实施师生同考制度,教师与学生同步参加模拟考,共同找出难点、痛点,精准分析、查漏补缺。
学校持续推行“走出去、引进来、内提质”的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工程。通过组织教师骨干赴北京、上海、昆明等地参加培训与教学观摩,拓宽视野。同时,邀请李镇西、汪志广等教育名师来学校授课,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和业务能力。学校实行新老教师“一帮一”“师徒结对”制度,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以老带新、以优带平,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此外,注重新教师入职培训,以角色转变、奉献精神、行为世范、课堂驾驭、学生管理、班级建设、授课方法、教育科研等为主要内容,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经过不断学习与磨炼,青年教师唐超自豪地说:“我从怕上课变成了现在的赛课能手。”
文化:从“走出大山”到“反哺大山”的精神世界
2020年,学生王乔松拿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当晚,芒部镇的夜空被烟花点亮,炫目的烟花足足燃放了两小时。芒部镇人民政府奖励了他20万元,奶茶店、小吃摊的老板逢人便夸:“王家的娃,我认识!”
芒部中学的成功不仅在于高考一本率的提升,还在于为山区孩子注入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这样的信念形成了教育反哺的良性闭环。
近年来,芒部中学累计有6927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许多学生像杨凯一样立誓“学成归来建设家乡”,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回归故土,形成了“走出大山—回报大山”的良性循环。
解码:乡镇教育的“芒部样本”
“低进高出”的逆袭,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校长尹春艳的回答掷地有声:“教育没有捷径,芒部中学只是把‘敬业奉献’做到了极致。”
从镇雄县到昭通市乃至云南省,芒部中学的逆袭证明:当资源有限时,制度创新可以弥补短板;当师资薄弱时,情感投入能够激发能量;当生源基础差时,“战略精准”能够实现破局。
“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使众人养成一种连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只要学校“战略精准”、教师执行坚决、教学情感投入充沛,乡镇中学同样能托举起乡村学子的梦想。
墙上镌刻的“青春不是拿来挥霍,是用来激情澎湃的”标语,已融入乌蒙山的晨曦暮霭里,流淌在芒部中学学子的血液里。芒部中学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教育的本质不是选拔天才,而是让普通人在荆棘丛中踏出一条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