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彭文琳
盛夏时节,巧家县马树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连片的当归、党参田垄间,务工村民正忙着除草施肥,空气中弥漫的药香里,藏着乡亲们的增收希望。
“去年种60亩赚了不少,今年直接扩种到200多亩!”种植大户黄贵的话语里满是底气。在马树镇,这株“小草药”不仅让土地焕发新生,更成为巧家县撬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依托高海拔、充足水源的天然优势,马树镇把中草药种植作为“重头戏”,目前已发展当归1.3万亩、党参2000亩,建成育苗基地1000亩,并积极探索草乌、黄精等特色品种的种植。
种植户余和美与黄贵去年合作种植60亩,今年果断扩大种植规模,仅务工工资就已支付30万元。“每天120元,加班另算,家门口就能挣钱!”务工村民周永翠笑着说,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让她心里踏实。更可喜的是,产业兴旺还吸引了年轻人回流,大学生张永芳利用暑假返乡务工,为产业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在马树,中草药不仅鼓了种植户的腰包,更织密了“就业网”。全镇像余和美这样的种植户,都优先雇请周边村民,日清月结的工资让留守乡亲有了稳定收入,“小药材”真正成了“富民草”。
巧家“一山分四季”的气候孕育了856种野生中药材,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因“盛产良药”得名,为产业发展埋下“伏笔”。
2024年,巧家县中草药种植面积达1.8万亩,产量1.2万吨,综合产值1.3亿元,当归、党参、草乌等品种主要分布在马树、药山、东坪等乡镇。2025年,全县种植面积扩至3万亩,预计产值达2.2亿元。在生产模式上,“农户自发+订单种植+企业承包”多元并行,2023年以来引进2家龙头企业,本土合作社也逐步壮大,形成“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面对产业发展需求,巧家县正积极发力:在国有林场建成40亩试验示范基地,试种白芍、重楼等品种,筛选适宜规模化种植的“当家品种”;通过“以奖代补”项目,鼓励林下种植、粮药套种等新模式,红花与玉米轮作每亩可增收2000元;引进龙头企业、培育本土合作社,推动“分散种植”向“集约经营”转型。
从马树镇田垄间的“药苗”,到药山脚下的“康养梦”,巧家县正以一株“小草药”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大能量”。
大桥村:竹笋天麻“双丰收” 乡村振兴添动力
◆通讯员 李安林
近年来,彝良县小草坝镇大桥村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竹笋的清香与天麻的药香交织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联农带农的振兴新路。
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大桥村高石坎村民小组村民邱学金已经背着竹篓,走进自家改造后的竹林。这片曾经低效的竹林,如今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焕发生机。
邱学金一边熟练地开展竹林管护,一边笑着说:“村里组织开展低效林改造,农技专家教我们科学管护,笋子产量高了,品质好了,合作社统一收购,价格也上去了。”邱学金家正是村里608户受益于竹产业发展的农户之一。
大桥村依托彝良县“4+N”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将竹笋和天麻作为主导产业强力推进。目前,2万亩竹产业基地初见雏形,其中7600亩低效林成功改造,5000余亩已稳定投产,年产值达1020万元。
产业要兴旺,产业链需延长。大桥村深知精深加工是提升附加值、稳定市场、吸纳就业的关键。村头,云笋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厂房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
在云笋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清洗车间里,大桥村两路村民小组村民杨喜述正麻利地分拣着刚收购来的鲜笋。像杨喜述这样,被加工企业吸纳、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有100多人。2024年,大桥村的竹笋加工产值突破1.12亿元,天麻“两菌”生产产值也达到1050万元。更令人振奋的是,目前还有3家竹笋加工厂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预计年底即可投入运营。
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大桥村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基层党组织+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双绑”机制,将各方利益紧密联结,形成了稳固的发展共同体。2024年,大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9.26万元,为103户农户分红总额达25.15万元。
从郁郁葱葱的竹海到药香四溢的天麻田,从繁忙有序的加工车间到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分红款,大桥村走出了一条以产业为基、以富民为本的振兴之路,一条“金扁担”正稳稳挑起大桥村的振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