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3-0003 昭通日报社出版权威传播公信新闻 深情反映大众心声






2025年07月20日

“续约”的王书记

——记联合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静两次奔赴团结乡的故事

■ 通讯员 黄丹 文/图

六月的永善县团结乡山花烂漫、绿树成荫。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驻村第一书记王静正要离开团结乡向阳村办公室,手机里不断弹出信息:“王书记,你付出的一切,向阳人民牢记在心!”“王书记,听说你要走了,我们真的舍不得你!”“王书记,辛苦啦!”“王书记,留下来!”……村民们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如同春日的暖阳照进了王静的心田。

王静来自永善县林业和草原局,2024年2月,他带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向阳村;如今,这片土地用最朴实的方式留住了他的心,王静将继续在团结乡联合村续写他的驻村故事。

一条承载乡愁的“暖心路”

2024年2月,到任伊始,王静便马不停蹄地深入家家户户,详细了解父老乡亲的生活现状、收入来源及面临的困难,足迹遍布向阳村的每个角落,迅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在实地走访调研期间,王静发现向阳村沙沙地至苗坪的产业道路虽已建成,但因未做硬化处理,部分路段出现坍塌现象,严重影响正常通行。该道路作为向阳村响水、高屋基、茨竹坪等9个村民小组237户970余名村民日常出行和生产运输的重要通道,其通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地群众的民生需求。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王静没有退缩,而是开启了艰辛的“筑路旅程”。他在心里暗暗立下军令状:“不解决问题不出村!”

他多番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察看,与干部和村民代表反复讨论解决方案,带着群众诉求多次往返派出单位协调资源。经过各方通力协作,最终促成村道硬化工程落地实施。

如今,混凝土路面浇筑正有序推进,王静坚定地说:“民生利益无小事,修好这条路,就是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一双泥腿子走出的“致富经”

王静深知,想让父老乡亲真正富起来,光修路可不行,得发展产业。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村里的自然资源——丰富的竹林。

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开展了方竹栽培技术培训30余场次,内容涵盖修剪技术要点、最佳修剪时节等,确保每位参训林农都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我开展现场培训,就是为了让父老乡亲少跑路,让技术多走路。”王静说道。

方竹栽培技术培训让300余名林农掌握了方竹林培育、管护及产业化经营等技术,还点燃了他们发展竹产业的热情和信心。

除了竹产业,王静还将目光投向向阳村极具发展前景的中药材产业。他组织开展中药材发展培训活动,系统教授种植、管理及采收等实用技术。他带领村民建成1个50余亩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重点发展黄柏、白及、重楼等地道药材,既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村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句“继续扎根”的承诺

自驻村一年多以来,王静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以真心叩开群众心门,把“产业账本”写在田间地头,将“民生答卷”写进百姓生活。他的付出,父老乡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团结就是我的家,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就会一直留在这里,为大家服务!”王静目光坚定地说。

留下来,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责任。王静心里清楚,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他只是其中一棒。王静说:“现在我被调整为联合村驻村第一书记,我会继续踏踏实实做事,把乡亲们的每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办,多往田间地头跑,多听老乡们说话,和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今,“续约”的王书记正以扎根基层的“真心”、为民谋利的“初心”、奋进担当的“决心”,以建强村党组织为引领,以推进强村富民为核心,以提升治理效能为基础,以优化民生服务为根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