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审计监督正从传统的“经济体检”向“治理赋能”升级。当前,基层审计机关长期面临“三重矛盾”:审计资源有限性与监督范围广域化的矛盾、评价标准碎片化与责任界定模糊化的矛盾、传统合规性审计与隐形权力监督需求的矛盾。这些矛盾导致审计工作存在“重程序合规、轻政策落实”“重个案追责、轻系统防控”,严重制约了审计效能提升。在此背景下,2024年永善县审计局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创新采用“1+N”审计模式(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体,嵌入政府投资审计等专项模块),为破解基层困境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本文结合此次审计实践,系统阐述该模式的创新逻辑、实施路径及治理效能。
一、基层审计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 专业力量薄弱
基层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能力有限,难以满足任务繁重、专业性强的重点领域审计需求。以政府投资审计为例,其涉及工程、财务、法律等多领域知识,传统审计团队专业结构单一,难以有效突破跨越技术障碍。
(二)监督力度不够
传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关注财务合规性,较少涉及政策执行效能的评估,可能出现程序合规但政策空转的情况。此次经济责任审计发现,政府投资领域存在项目管理混乱、招投标串通、基础设施闲置等问题,而传统审计模式难以溯源决策失误根源。
二、“1+N”审计模式的现实需求与创新思路
对项目密集、资源富集、资金集中的行业部门或乡镇(街道)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内容涉及惠民惠农资金管理、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国有资产管理等重大事项。由于上述审计事项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可将政府投资审计等专项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强化技术支撑和资源整合来突破专业壁垒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将多专业审计要素嵌入经济责任审计框架,已成为破解审计监督难题的有效路径。
(一)逻辑框架:多维融合破解治理痛点
“1+N”模式以经济责任审计为“1”(主体),嵌入政府投资审计、民生保障资金专项审计等“N”个子模块,构建“政治引领—政策对标—项目穿透—资金溯源”四位一体监督链条,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其核心要点在于:
纵向深化。通过全周期跟踪(决策—执行—绩效),揭示政策梗阻与资金超额拨付等问题;
横向协同。整合财务、工程、大数据等跨专业团队,打破专业壁垒;
闭环治理。以“查问题—促整改—优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二)实践架构:以永善县审计实践为例
在审计工作中,针对项目密集、资金集中的特点,嵌入政府投资审计,重点审查招投标合规性、项目绩效等,揭示招投标、国有资产管理等环节的违法违规问题。通过融合审计,向永善县委审计委员会报送审计要情、审计专报等审计信息24条,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问题线索13条,既延伸了监督链条,又促进了制度完善。
三、“1+N”审计模式的突破路径
(一)强化权力监督与责任精准界定
通过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对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监督权的全链条覆盖。在揭示项目建设中管理缺失等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对投资决策过程和权力运行轨迹进行监督,精准锁定虚增工程量、违规拨付资金等行为,科学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二)提升政府投资效能与透明度
在融合审计模式下,项目全周期绩效审查成为可能。此次审计发现投标人与招标方串通、超进度拨付资金导致质量监管缺失等突出问题。
(三)优化资源配置与专业协同
组建“财务+工程+数据”复合型审计团队,有效整合基层分散的专业力量。着力解决审计监督纵深不足问题,实现审计资源的精准配置和高效运作。
(四)服务宏观治理与政策完善
审计成果既揭示了制度性缺陷,又让政策优化有了现实依据。通过推动党委政府修订完善管理办法、堵塞制度漏洞,促进被审计单位健全内部机制,防范管理风险。此外,针对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闲置问题,县委主要领导批示整改,提升了资金使用效能,为宏观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四、优化“1+N”审计模式的意见建议
(一)构建统筹机制。强化顶层设计,依托经济责任审计“1+N”项目库,围绕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从政策执行、资金分配、行业管理等方面进行风险分析,聚焦县委、县政府关切,制定融合审计指南,明确模块嵌入标准与责任划分规则。该机制既可解决审计方法碎片化、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降低重复审计成本,又能系统性培养审计人员的复合型能力(包括研判思维、实操水平及专业素养),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为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转型奠定基础。
(二)锻造研究型审计队伍
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基层面对规模日益扩大、内容日趋复杂的审计项目,审计人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查深查透,做实研究型审计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1+N”审计模式,在审计实践中培养审计干部的研究型思维,为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标准。通过“以审代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强化“能查、能说、能写”的核心能力:既能深入研究某一系统、行业或重点单位的审计工作,精准揭示重大问题,发挥审计的惩治性作用;又能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实现审计的建设性目的。同时,充分挖掘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以外的审计成果,确保问题发现、原因分析、解决建议准确可靠、切实可用,使工作专报、审计要情等信息成为党委政府政策纠偏治乱、建言献策的有效载体。审计模式的创新突破,有利于促进审计干部专业能力升级跃升,既是攻克重大问题、拓展审计成果运用的“助推器”,也是打造具有研究型思维的复合型审计干部队伍的“催化剂”。
将研究型思维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从“问题发现者”转变为“治理推动者”。
强化系统思维。立足经济监督定位,充分认识审计监督的服务属性,坚持系统研究、深入思考和统筹推进,充分彰显审计以批判方式实现建设性目的的独特作用。在审计立项阶段,聚集重点难点、热点焦点和盲区弱点,根据审计资源的实际配置情况科学合理立项。同时,注重系统思考和研究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规范管理以及成果运用等方面,充分发挥审计元素叠加的优势,有效解决审计监督检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难题。
深化审理思维。审计实践中,常常会出现审计人员收集了大量审计取证单,但部分证据未能纳入审计报告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审计取证不充分、结论不准确或责任界定不合理等。审计人员要培养自我审视和自我纠正的审理思维,以审理视角严格检视审计程序的规范性。对审计全过程进行自我复核、自我审理和自我求证,确保证据充分、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置恰当、表述简洁。要站在不同的立场全面审视审计检查过程和结果,使证据、结论、责任贯通一致、互为支撑,切实提升审计质效。
培育成果思维。审计成果的挖掘和应用一直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深入研究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典型问题以及线索移送事项,提炼总结审计信息,推动传统“防护性审计”向“建设性审计”转变,提升审计干部的综合能力,培养成果思维。将“查不出问题是失职,查出问题不报告是渎职”的理念贯穿审计项目全过程,充分挖掘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以外的审计成果,确保综合报告、工作专报、审计要情等审计信息成为党委政府制度调整、决策优化的重要参考依据。
研究型审计并非孤立存在,也不是单一的审计方式,需要将审计工作置于国家治理体系中进行系统思考和全面把握。通过深入研究审计对象及其所处环境,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紧扣“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核心主线,聚焦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安排,既立足基层实际揭示问题,又从宏观层面深挖原因,有效促进问题整改,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审计支持。
五、总结与展望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1+N”模式通过融合多维监督要素,实现从“单一合规检查”向“治理效能提升”的跃升,既延伸了监督链条,又强化了责任界定的精准性。该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小切口”破解基层审计“人少事多”的困局,以“多维监督”对冲“权力隐形”的风险。未来,该模式可进一步拓展至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民生资金审计等领域,通过深度融合多维审计元素,全面释放审计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基层实践样本。
永善县审计局 伍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