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吕 翼 刘静涛
“2023年,天麻正式纳入药食同源目录,这为昭通天麻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说起天麻产业,昭通市天麻特产局负责人梅春思路清晰,信心满满。多年来,一直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的他经验丰富,“天麻产业的食品研发并不比药品研发低端。实际上,食品产品上市周期短,而药品审批流程复杂,需要经过4个临床周期的试验才能上市。因此,我们将天麻产业的发展定位为:以食用为主,药品、保健品、日化品生产为辅,走中高端发展路线。”近年来,昭通天麻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2024年,全市天麻种植面积达11.57万亩,实现综合产值93.91亿元,较2017年的28亿元增长了65.91亿元。这一发展态势充分证明,昭通天麻产业“以食用为主”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
天麻产业作为昭通六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在助推群众增收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悉,2024年,昭通从事天麻种植、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从业人员达15万人。
“闯”出来的产业化之路
阳春三月,正值天麻栽种季节。我们走进位于彝良县小草坝镇宝藏村的彝良县天桓农业发展种植有限公司的1000余亩育种基地,只见10余名工人正在采收白头麻,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从表面上看,这片土地并无独特之处,树林里堆积的腐叶层层覆盖,显得朴实无华。然而,当工人们提起一袋袋培育的白头麻,“哗啦”一声倒出时,我们不由得发出惊叹。工人们熟练地从土壤中清理出白头麻,每袋足有三四斤重。放眼整个基地,这样的麻袋竟超过了15万袋!
彝良县天桓农业发展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家念介绍道:“该基地培育的白头麻主要供应自家天麻基地种植,少量余量才会对外供应给其他麻农。”
彭家念对于天麻这种植物很熟悉,父母是当地知名的麻农,“90后”的他从小就看着父辈种植天麻。
2006年,正在小草坝中学读初三的彭家念放寒假回家,恰逢外出务工的邻居青年返乡过年。听着对方讲述外面世界的见闻——高楼大厦、商场、翱翔蓝天的飞机,呼啸而过的火车……这一切都让年轻的彭家念心驰神往。
“我决定到外面闯一闯。”彭家念不顾家人反对,初中毕业后毅然决定外出务工,和邻居一起坐上了去往西藏的大巴车。
外出期间,彭家念修了两年铁路,最终因为吃不了打工的苦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乡的彭家念开始创业,却因经验不足而失败,辛苦积攒两年的积蓄也付诸东流。
梦想破灭后,彭家念彷徨了很久。2008年,在父亲彭振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他开始种植天麻。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他就赚了12万元!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也让他明白:成功还是要脚踏实地。2009年,他拿出全部收益,一次性购置了2000多公斤天麻零代种,开始大规模连片种植天麻,不料却亏损了13万元。
失败、成功、再失败,经过几年的摸索,彭家念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摸清楚了“两菌”和天麻生长的规律,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种植和管护方法。
2014年,彭家念成立了彝良天桓农业发展种植有限公司,迈入了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紧接着,他积极寻找合伙人,攻克“两菌”技术难关,培育出最适应小草坝生态环境的优质菌种;注册商标,建立标准化加工厂,走品牌路线;考察除小草坝以外的天麻种植基地,扩大种植规模,着力打造“两个标杆”示范基地;探索林下仿野生种植技术,改良种植方式,提高商品麻的质量和产量……
如今,彭家念的天麻产业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温室育种—白头麻培育—林下商品麻种植—成品天麻销售。
截至目前,彝良县天桓农业发展种植有限公司已建成3个良种繁育基地,总面积达1200余亩。其中,位于奎香苗族彝族乡仙马村的3000亩标准化天麻种植基地,长期吸纳当地90余名村民就业。与此同时,彝良县天桓农业发展种植有限公司还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周边1000余户村民掌握天麻种植技术,助农增收成效显著。
“这些年来,他在外面种植天麻,我负责打理家里的事。”在彭家念和合伙人沈荣谦共同创办的李子坪“两菌”生产厂里,他的妻子赵东玲告诉我们。
赵东玲是贵州赫章人,两人因天麻种植而结缘。“当时他和我的一个亲戚合作,在赫章流转了2000亩土地种植天麻,一来二去就熟悉了。”赵东玲回忆道。
2023年下半年,彭家念开始与来自陕西汉中的沈荣谦合伙生产“两菌”。赵东玲说:“长期以来,我们的‘两菌’供应都是依赖外部采购,抗风险能力弱。与沈荣谦合伙成立昭通李子坪菌业有限公司,是因为看中他在菌种培育领域的技术优势。通过引进先进的制菌工艺,不仅保障了天麻种植基地的产品品质和产能稳定性,还为公司和麻农带来了稳定的收益。”
在生产车间里,堆积如山的萌发菌、蜜环菌正在等待装运发货,不时有周边村民驾驶货运三轮车前来采购菌种。
“我们生产的菌种品质稳定,能有效保障麻农增收,因此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口碑。仅去年冬季到今年春季,就销售了50万瓶萌发菌、150万瓶蜜环菌。”赵东玲说,“今年全国‘两菌’供应严重短缺,市场价格从往年的5元至6元一瓶涨到了9元一瓶,而且产品供不应求。”
“小草坝镇基本已形成全民参与天麻种植的产业格局,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具有显著的风险抵御优势。比如,即便某一年一些农户因菌种问题减产,但由于各家采购渠道不同,其他农户仍可能获得丰收。这种分散风险的产业特性,确保了整体产业的稳定发展。”彝良县天麻生物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彭泽祥说道。
因此,在彝良县,像彭家念这样的天麻种植大户并不少见。据统计,2024年,彝良县已有麻农1.45万户,天麻种植面积达8.5万亩,实现综合产值45.23亿元。
彝良县天麻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良种繁育工作取得巨大突破:自主培育的4个天麻新品种已通过农业农村部初审;2024年,以彝良县天桓农业发展种植有限公司为代表的40余家育种主体,累计生产天麻良种450余万袋。在“两菌”生产方面,2024年,大桥、李子坪等20余家“两菌”厂,“两菌”总产量达950万瓶以上。
彝良县创新构建了“721”天麻产业利益分配机制,即农户通过销售天麻、就近务工及流转林地获得的收入,占收益总额的70%;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通过收购产品和组织群众加工、销售天麻获得的利润,占收益总额的20%;村级集体经济公司通过协调流转土地组织农户种植、采挖天麻并供货给企业获得的收入,占收益总额的10%。截至目前,这一机制已有效联结全县438家农业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与5200余户农户,每年可带动2.1万余人就近就业,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3万余元。
“创”出来的致富之路
彝良县天麻产业发展比较早,产业链也相对完整。我们来到永善县莲峰镇六井村天麻种植基地时,这里的天麻产业发展情况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永善县天麻种植面积最大的是莲峰镇,全镇天麻种植又主要集中在六井村,目前全村天麻种植面积已达6000亩。2022年,六井村天麻产业成功入选县级“一村一品”示范项目。
说到六井村天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邹成帅。当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在指导工人运用“双层材”技术栽种天麻。“这项种植技术是我们的一大种植特色,通过单次铺材实现两年循环利用,既保证了天麻生长所需的营养,又降低了菌材消耗成本。”谈起天麻种植技术,邹成帅滔滔不绝。
2006年,邹成帅带着打工攒下的全部积蓄返回家乡,投身天麻种植。“我的父亲一生都在与天麻打交道,种植经验丰富。他曾把白头麻放到有菌的材床上种植,取得过好的收成。这让我意识到,如果能系统掌握天麻人工培育技术,必将打造出一个富民强村的新兴产业。”
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邹成帅开始尝试种植天麻。他四处奔走,学习种植技术,回来就孜孜不倦地潜心试种,即便接连失败也从未放弃。
2010年,邹成帅通过采集野生天麻种,用蕨草根培育的“两菌”进行栽种,取得了技术突破。“总算见到了成效,最大的一塘天麻收获了26个,总重15斤,其中最大的一个有1斤!”2011年,邹成帅将种植面积扩大至20亩,移栽麻种1500斤,年产值达38万元。
2015年,邹成帅牵头成立了合作社,积极动员周边村民加入种植行列,但大家顾虑重重:“我们祖祖辈辈都种马铃薯,虽然卖不上价钱,但人畜都能食用。这天麻一股子药味,种出来也消耗不了多少。”
“示范效应胜过千言万语。当大家看到我通过种植天麻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后,原先的务工人员率先开始试种并实现增收,很快就有61户村民跟着我种植天麻。”邹成帅骄傲地说。截至2024年,邹成帅已种植天麻1050亩,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天麻种植6000亩。
有了更加稳定的天麻种源供应渠道,邹成帅开始琢磨成品天麻的销售。他最初将天麻运往小草坝交易市场进行线下销售,后来通过微商、网店等也拓展了一些渠道。如今,邹成帅已建立起覆盖抖音、小红书、快手、微信视频号等主流社交媒体的营销矩阵。今年,他创新邀请网红直播带货,收益效果非常不错。“今年,我们跟永善县善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供货协议,目前已供应天麻4万斤。此外,镇里还引进了深加工企业,投产以后预计每年可收购1000吨鲜天麻。”邹成帅兴奋地说。
有了天麻这一富民产业作支撑,莲峰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投身天麻种植业。如今,全镇上下都参与到天麻产业中,每逢种植和采收季节,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用工需求激增,常常需要从周边乡镇招募临时工。“就拿我家来说,不仅在县城里买了房,孩子们也都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邹成帅说。
2022年,莲峰镇天麻成功获得省级有机认证,现已成为当地高寒山区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已有多家深加工企业入驻莲峰镇,研发了天麻水、天麻压片、天麻酒、天麻含片等系列产品,为产业提质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优良品质
“可以说,以食用为主的发展方向有效扩大了昭通天麻的市场需求,而科技种植则是昭通天麻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昭通市天麻特产局负责人梅春表示。
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模式通过减少人工干预,不仅提升了天麻品质,还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复合种植,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昭通发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生产出的天麻产量高、质量好,富含天麻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市场竞争力强,为麻农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天麻种植繁育上,彝良县建成了研发中心和5000亩野生天麻种源保护基地。2024年,全县天麻良种产量达800万斤,实现产值3.6亿元,“全国优质天麻种源基地”建设已初见成效。
为提升天麻种植标准化水平,彝良县建成了天麻科技示范园,制定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重点推广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每年开展天麻种植基地有机认证10万亩。
2024年底,彝良县天麻生物产业协会在小草坝天麻国际交易中心设立了天麻种植产地溯源码服务点。彭泽祥说:“设立服务点旨在为麻农和经销商提供便捷服务,推动天麻种植全程溯源管理。通过赋予小草坝天麻‘身份标识’,既能维护品牌形象,又能提升产品附加值。”
梅春表示,昭通市正在积极筹建占地400亩的滇东北中药材国际贸易中心,届时将设立昭通天麻专属交易区,实行严格的准入机制:进驻的企业必须是纳入溯源体系的企业,并对溯源资格进行一年一换,确保昭通天麻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在品质和产量的双重保障下,昭通天麻产值2025年预计将突破100亿元,2027年有望达到130亿元。这将创造大量的就业和增收机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梅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