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兴平
在昭通市红火夜市里滋滋作响的小肉串,如今正串起一条完整的致富产业链。昭通市人大常委会近期组织的专项监督调研显示,这一从街头巷尾走出来的特色美食,已成长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支柱产业,成为诠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的生动样本。
今年5月以来,昭通市人大常委会组建由分管副主任带队的专项调研组,深入11个县(市、区)的养殖场、加工车间和餐饮门店,通过“四不两直”方式开展监督调研。调研组发现,尽管全市小肉串门店已达8000余家,甚至走出国门在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开设分店,但仍面临县域发展不均衡、龙头企业缺失、供应链脆弱、标准体系滞后、专业人才短缺“五大瓶颈”。
“我们既要看到小肉串产业发展的成绩,更要正视产业链上的堵点。”调研组相关负责人表示。昭通市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特别指出:全市170余家小肉串企业中,规模以上仅3家,且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运营商。
在市人大持续监督推动下,昭通市已形成“政策组合拳”:出台《千亿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设立品牌创建专项资金,推动成立产业协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昭通市人大常委会推动构建的“问题清单—责任分解—跟踪问效”监督闭环机制,确保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全部得到政府部门响应和落实。
这种监督实效正在转化为昭通的产业红利。近期统计数据显示,昭通全市肉牛存栏达43.3万头,“昭通烤串工”劳务品牌培训人数突破2万人次。以昭通小肉串为主的烧烤门店及配套供应商达8000余家,其中省内3700余家,市内700余家,年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并已走出国门,在马来西亚、缅甸、埃及、沙特、越南等国家彰显特色。上下游产业带动就业11.77万余人,从业人员月均收入达3500元以上,传统“小肉串”也成为昭通就地致富及走出去谋富的“大产业”。
针对监督发现的标准化短板,昭通市人大常委会建议推动制定《昭通小肉串全产业链标准》。这套包含养殖、加工、服务等38项标准的技术规范,将使“从牧场到餐桌”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现在穿制小肉串必须戴手套、口罩,操作间恒温控制,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从业20年的老师傅王建国感慨。这种变化源于昭通市人大推动的“透明厨房”改造工程,目前已在昭通全市推广开来。
随着监督成果持续转化,昭通小肉串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6月26日召开的昭通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指出,下一步,昭通要持续对接跟踪好“昭通小肉串”集体商标及“昭通黄牛”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申报工作,尽快提升小肉串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要从“昭通小肉串”门店、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质量、供应配送、包装标识、烤制工艺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管理,用标准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步实现从原料到成品、从“本土”到“全球”的标准化、规范化格局。尽快形成一批品牌统一、投资主体明确、有影响力及食客认可度高的市场主体走向全国及世界各地创业致富。
“监督不是终点,而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昭通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以法治力量护航特色产业发展,让这根小肉串真正串起乡村振兴的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