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王艳琼
近年来,鲁甸县砚池街道党工委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聚焦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将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推动基层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相关工作做法先后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的肯定与推介。
“党建+网格”
把党群组织延伸到每个层级
健全组织体系。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片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党组织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组织网络;组建楼栋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基层治理协调会等52支群众自治队伍,吸纳成员364名。
配强党群队伍。高位推动“大岗位制”改革,统筹兼顾工青妇工作,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设置楼栋长129名;组建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72支,发展群团组织成员3000余人。
建好全科网格。整合党建、综治、民政等部门网格资源,以片区党支部为基本单元,构建36个“多网合一、一网到底、一网共享”的全科网格。统筹协调19家党群部门和共建单位力量,设置“微网格”,构建起“片区党支部+楼栋网格+微网格+居民”的管理服务体系,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党建+服务”
把帮扶措施落实到每个家庭
全覆盖精确识别。充分发挥“党建+服务”优势,扎实开展“叩门行动”大走访。将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困境儿童、大病患者、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标注为“红色”;将存在就业、就医、就学或生活困难的人群标注为“黄色”,将就业、医疗、教育、生活等各方面均有保障的人群标注为“绿色”。
全领域精准帮扶。依托“红黄绿”分类管理机制,围绕群众需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职能部门的作用,截至目前,组织开展实用技能培训55期,培训9600人次,累计转移就业1.3万人次;建设青年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春熙商业街,吸纳712人稳定就业;开展“情暖夕阳”“四点半课堂”等特色活动,解决辖区儿童照看难等问题,切实提升社区居民满意度。
全天候精细服务。深入推进“小小探头连万家”行动,对社区居民突发情况做到第一时间响应;联合群团组织及社会力量开展入户走访,累计提供居家照顾、康复训练等服务6000余人次,为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举办集体生日会351次;开设“长者食堂”,为特困人员、独居老人等群体提供生活便利,切实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
“党建+合力”
把资源力量下沉到每个社区
区域统筹共驻共建。整合辖区共驻共建单位资源,建立“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定期研究推进社区治理各项工作。聚焦“一老一小”群体,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象棋比赛、红歌传唱、快板表演等文体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创新推行“全科网格+物业管理”模式,召开联席会议300余次,协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600余件。
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立“领导挂社区、部门包楼栋、干部帮群众、党员联万家”四级责任体系,组织动员群团组织和共建单位通过项目策划、活动认领等方式,打造“助残帮扶”“能工巧匠”“职等你来”“巾帼家政”“幼苗呵护”“银发看护”六大群团服务品牌,累计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420余场次。
多元协作共治共享。聚焦搬迁群众法治意识淡薄以及邻里纠纷、婚恋矛盾、青少年成长等问题,充分发挥“昭通政法挂千村、乡村振兴法治行”活动的作用,以“五社联动”为抓手,构建“党建引领、部门协同、群团联动、居民自治、群众参与”的多元协作机制,开展妇女儿童普法宣传和青少年专题辅导431场次。
“党建+新风”
把文明习惯浸润到每个群众
教育培训转观念。积极开展“10 + N”文明实践活动,对搬迁群众开展“感恩共产党、感恩总书记”主题活动129场,覆盖3万余人次;开展家风传承、操家理务、交通安全等各类培训305期,培训2万余人次;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健身运动等文体活动3000余场次。
志愿服务革陋习。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组织群众积极参与“革陋习·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对在环境卫生整治、交通劝导、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居民,可凭积分到社区兑换生活用品。组织楼栋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基层治理协调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宴会不办,培育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典型选树强引领。将移风易俗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主题,定期开展“文明楼栋”“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儿媳”等创建评选活动,共评选出“文明楼栋”21栋、“文明家庭”349户、“好公婆”643人、“好儿媳”691人,有效促进搬迁群众养成文明习惯、提升文明素质、增强文明意识。